2009-06-11
“很多入围作品可以拿到世界去参赛”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各奖项评选工作目前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导演以每天观看四、五部作品的工作量辛勤工作着。作为本届电视节纪录片评委会主席,法国纪录片导演米歇尔·诺尔昨天在审片的间隙接受了《每日新闻》记者的专访。他对本次电视节参赛纪录片作出了整体评价,同时也热情地为中国纪录片的整体进步支了招。
每日新闻:很高兴米歇尔先生能够担当本次上海电视节纪录片单元的评委会主席,这是您第一次参加上海电视节吗?
米歇尔:不,五年前我就参加过上海电视节了,不过上一次我是带着参赛影片来的,讲述的是谋杀甘地的故事,可惜最后没能获奖。
每日新闻:那这次作为评委会主席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米歇尔:我很高兴能够做这次评委会主席,也很兴奋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参赛作品的题材非常广,水平非常高,很多作品可以拿到世界去参赛了。我特别希望能够给一些好作品颁奖!
每日新闻:您能评价一下今年来参赛的作品吗?有没有特别让您眼前一亮的纪录片呢?
米歇尔:当然有啊!而且非常有趣的是,这次出现了一些很有争议的作品,我们评委之间为此争执不休。
每日新闻:那您最喜欢哪些类型的纪录片呢?
米歇尔:我个人比较喜欢社会类的纪录片,当然还有人文历史类的。
每日新闻:这么说,这两类的纪录片最容易获奖?
米歇尔:是的,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每日新闻:作为一名法国纪录片导演,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纪录片和外国纪录片的差异呢?
米歇尔:我15年前就已经来过中国,我想我对于中国纪录片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纪录片已经不再拘泥于标准化模式,形式上更具多样化。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纪录片比起外国的纪录片还是有一点差距的。我想中国的纪录片应该做出自己的风格,不要刻意模仿西方模式。我们鼓励中国人去创造自己的风格。中国风格的形成需要创造,如何创造呢?这是在自己创作纪录片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当然,我也希望一些有能力的评委能够把中国的纪录片带到国外去,让世界了解中国。
每日新闻:看样子您很熟悉中国的纪录片,那么您对中国纪录片整体进步有什么建议吗?
米歇尔:我希望导演们能够放下传统的包袱,要有新思维,用你们中国的话就是与时俱进。在我看来,老导演们的风格和类型基本已经定型,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把焦点放在年轻导演身上,尤其是年轻人更要关注年轻导演的纪录片,因为他们可能会有共同语言,解读起来也容易产生共鸣。毕竟,新生力量才是未来的主力军。
每日新闻:米歇尔先生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中国纪录片导演呢?
米歇尔:有啊,有很多中国纪录片导演我都很喜欢。像这次同样作为上海电视节评委的干超,还有其他的导演,像《故宫》的导演周兵等等。我觉得这些年轻导演都很有才华。
每日新闻:您来上海多少天了?对上海有什么印象呢?
米歇尔:我已经在这儿住了5天了,我觉得上海很好,发展很快,经济发达,到处都是摩天大楼。我平时住在巴黎,那里的楼房一般都是五六层,抬头就能看到天空。在这里抬头看到的就是大楼,可能不是很适合我来居住。(哈哈大笑)不过,这些只是我的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