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0
向世界发出声音
本届上海电视节的一大亮点——《风从东方来——华语主持高峰论坛》昨天在东视剧场开幕。此次论坛由主题演讲和高峰对话两部分组成,赵忠祥、杨澜、白岩松、袁鸣等名嘴将一同探讨“向世界发出声音——华语主持在媒体界的崛起”的话题,并发布了《2008-2009华语主持人报告》,报告表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华语媒体的声音开始回响在全世界听众的耳畔,通向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华语主持人在路上!
《2008-2009华语主持人报告》回顾了2008年,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再到8月的奥运直播,华语主持人对国际大事的关注,对历史人文的关注,对华人世界的关注以及不断提升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对华语主持人在“提高传播艺术水平”、“树立国际传播意识”、“加快交流常态化进程,发展全球华语媒体联动”、“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影响力”、“改善媒介公众形象,展示优质主持形象”、“探索华语主持管理创新”、“提升华语主持人影响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杨澜在名为《全球化背景下华语主持人的机遇与挑战》的发言中谈到,“今天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已经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传媒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焦点,而拥有13亿人,甚至更多的电视观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持人或者是传媒人无法企及的一个梦想。所以在这个时候全球化必定是和本土化相得益彰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是一种宽阔的胸怀和打破偏见的勇气。但是同时我们要有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定和一种自豪感,如果我们脱离了自己本土的观众,奢望去影响中东的观众或是非洲的观众,或是英国的观众,可以达到说明中国的目的,但是在语言仍然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信息承载量的当下,我认为照顾好本土的观众,能够促进本土的社会文明的向前进步,是我们很高的一个宗旨,而不要片面地以所谓跨国、跨界来作为我们所谓国际化的评判标准。”
今年3月刚刚在美国向耶鲁师生发表了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则谈到了主持人的常识、理性和信仰的问题,他说:“去年我40岁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写了12个字,就是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因为目前的中国媒体发展,不仅仅只是面对自身发展的问题,中国目前的发展既有自己的问题,也有面临着如何跟世界磨合,成为世界的中国这样一个命题。”对于中国主持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坦言自己还在探索中,“我一直在思考,关于新闻、财经等等很多的节目,也许一个模仿改造的时代正在接近尾声,一个原创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之路、自由之路、民主之路、包括财经等等,中国的新闻该是什么样的?中国的民主该是什么样的?而中国主持人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又是什么样的?显然我没有答案,也许在坐的很多朋友会有许多的答案,也许我们就行进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作为央视最资深的主持人,赵忠祥也认为,今天的顶点就是明天的起点,“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时代的机遇,这样的一个继续改革开放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更上一层楼,抓住这样一个机会,把握这样一个机遇,在今天这样一个辉煌的顶点,我们要继续迈进,实现我们伟大抱负。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问题是我们要有不断研究积累的努力,如今我们处在多种传媒并存的时代,在多媒体网络日益发展的态势下,信息共享的时代已不可避免地到来,在比拼准确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已难分伯仲的情况下,保持大台的优势和话语权的重任不仅应准确及时报道而且应进入分析、评论,尤其是前瞻与预判的领域。学习、观察、积累培养与发现和吸纳人才的工作要尽早展开,这也是软实力的竞争,是继续改革开放中将必然凸显的挑战。也是我的年轻同事们‘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时不我待,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8-2009华语主持人报告》回顾了2008年,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再到8月的奥运直播,华语主持人对国际大事的关注,对历史人文的关注,对华人世界的关注以及不断提升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对华语主持人在“提高传播艺术水平”、“树立国际传播意识”、“加快交流常态化进程,发展全球华语媒体联动”、“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影响力”、“改善媒介公众形象,展示优质主持形象”、“探索华语主持管理创新”、“提升华语主持人影响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杨澜在名为《全球化背景下华语主持人的机遇与挑战》的发言中谈到,“今天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已经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传媒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焦点,而拥有13亿人,甚至更多的电视观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持人或者是传媒人无法企及的一个梦想。所以在这个时候全球化必定是和本土化相得益彰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是一种宽阔的胸怀和打破偏见的勇气。但是同时我们要有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定和一种自豪感,如果我们脱离了自己本土的观众,奢望去影响中东的观众或是非洲的观众,或是英国的观众,可以达到说明中国的目的,但是在语言仍然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信息承载量的当下,我认为照顾好本土的观众,能够促进本土的社会文明的向前进步,是我们很高的一个宗旨,而不要片面地以所谓跨国、跨界来作为我们所谓国际化的评判标准。”
今年3月刚刚在美国向耶鲁师生发表了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则谈到了主持人的常识、理性和信仰的问题,他说:“去年我40岁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写了12个字,就是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因为目前的中国媒体发展,不仅仅只是面对自身发展的问题,中国目前的发展既有自己的问题,也有面临着如何跟世界磨合,成为世界的中国这样一个命题。”对于中国主持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坦言自己还在探索中,“我一直在思考,关于新闻、财经等等很多的节目,也许一个模仿改造的时代正在接近尾声,一个原创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之路、自由之路、民主之路、包括财经等等,中国的新闻该是什么样的?中国的民主该是什么样的?而中国主持人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又是什么样的?显然我没有答案,也许在坐的很多朋友会有许多的答案,也许我们就行进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作为央视最资深的主持人,赵忠祥也认为,今天的顶点就是明天的起点,“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时代的机遇,这样的一个继续改革开放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更上一层楼,抓住这样一个机会,把握这样一个机遇,在今天这样一个辉煌的顶点,我们要继续迈进,实现我们伟大抱负。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问题是我们要有不断研究积累的努力,如今我们处在多种传媒并存的时代,在多媒体网络日益发展的态势下,信息共享的时代已不可避免地到来,在比拼准确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已难分伯仲的情况下,保持大台的优势和话语权的重任不仅应准确及时报道而且应进入分析、评论,尤其是前瞻与预判的领域。学习、观察、积累培养与发现和吸纳人才的工作要尽早展开,这也是软实力的竞争,是继续改革开放中将必然凸显的挑战。也是我的年轻同事们‘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时不我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