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运动员”心情放松 当“裁判员”左右为难
亲手炮制的一部《金婚》,在去年的第14届上海电视节上大热,并最终抱得“白玉兰大奖”而归。一年的时光荏苒,郑晓龙从参赛作品的导演身份,转换成了今年第1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谈及这份截然不同的心情时,这个制作过《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渴望》等多部优秀作品的大导演,竟然用“紧张”来形容:“工作压力非常大啊,毕竟是要评出一部真正符合艺术质量标准,又能讨观众喜欢的作品,实在非常难。”
早在距离电视节开幕还有几个礼拜的时候,郑晓龙就已经把所有参赛作品全部都看完了,对于最被看好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和《潜伏》两部热门剧,郑晓龙表示也已经仔细观看并深入鉴赏过了。不过,当被问到更喜欢哪一部时,他“咬紧牙关”说道:“你想套我话吧?我现在不能告诉你。”而他唯一可以透露的是:“这次参赛片的整体质量还是不错的。”
事实上,郑晓龙坦言,评选的结果并不是他这个主席一个人说了算的,所以他个人更偏向哪部不是最重要的,主要还是看所有评委会成员的一致意见:“具体的评选标准也是我们评委会商量讨论的结果,我只是组织大家讨论,并不是一个人拍板的。”郑晓龙认为,作为评委会主席,最难的可能是如何收集和权衡大家的意见,难免也会遇到评委们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那就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了,大家投票决定结果。”当然,在兼顾大家看法的同时,他也会明确摆出自己的个人态度来。
去年是“运动员”,今年当上“裁判员”,不用再接受别人的评判和取舍了,郑晓龙却反倒有些不适应了。他直言:“其实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的心情更放松一点,因为并没有想过会拿那么多奖。去年电视节请我来也只是要做个研讨会的发言而已。”吊儿郎当前来,却满载大奖而归,让郑晓龙有一种“捡到皮夹子”的意外惊喜。但今年就完全不同了,作为评委会的“大家长”,郑晓龙还未开评却已经紧张和左右为难起来了:“我感觉工作压力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要细细品味那么多部优秀的电视剧,另一方面又要评选出叫好又叫作的‘双优’作品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第一次担任上海电视节评委会主席的他显然还有些不适应,“我实在是挺紧张的。”至于这个比参赛者更紧张的评委会主席会给大家排出一份怎样的榜单来,让我们拭目以待闭幕式的“好戏上演”吧。
郑晓龙(电视电影、电视连续剧评委会主席、中国著名导演)
郑晓龙从事电视剧创作29年,见证并参与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剧行业30年来的重要的发展变迁,并创下多个辉煌的“第一”: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幽默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全部在境外拍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1993)等。这些作品和郑晓龙策划组织的其他多部电视剧在国内引起强烈轰动,多部作品获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项,奖项包括“飞天奖”、“金鹰奖”等。
2006年,他执导了电视剧《金婚》,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婚姻故事,展现了五十年历史变迁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该剧获“白玉兰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播出后收视率很高,标志着郑晓龙第二个创作巅峰期的来临。2007年的《春草》也得到了专业人士和市场的肯定。
郑晓龙目前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和中国电视制片协会的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