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0

儿童影视突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撑

 

图像

侯克明认为国内儿童电影的旺盛需求,并没有被满足。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当天,不少成人都在"卖萌"怀旧,回忆了一把自己的童年时代,那么你的童年是看哪些影视作品长大的呢?是国内的《快乐星球》、《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是国外的《聪明的一休》、《数码宝贝》?

近年来,常有网友感叹道"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有好几十部,怎么现在的孩子只有那么几部卡通片看?"

昨日下午,一场探讨"儿童影视剧如何突围?"的春耕儿童影视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的西二馆举行。国际儿童电影发展中心主席、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西班牙诚信集团副总裁哈维尔,伦敦电视制作公司Sixth Sense Media执行总裁与执行制片人萨莉安·科泽尔等演讲嘉宾参与论坛。

通过观察六一前后的票房情况,侯克明认为国内的儿童影视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儿童电影的需求旺盛,但这个需求却没有被满足。此外,二次元文化逐渐主导新一代的视听媒体,"相较于动画片,真人出演的儿童影片却不多,电影的现实感被消弱。由于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在21岁,儿童电影的审美趋近青年。家长带孩子看电影的习惯没有形成,国内,只有上海的学校会组织孩子看电影。"

在互动环节,同济大学中文系的教师隋少杰提出:如何从今天这样一个童年已经消逝的、很成人化的、性感的社会,恢复到一种纯粹干净的文化生态中去?

对此,侯克明认为英国的儿童影视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其中能够反映出成年人的责任。"BBC有两个儿童频道,这有社会力量在支撑,他们认为成年人要对儿童尽到教育责任。"

目前国内儿童影视的问题是,制作方向电视台出售儿童影视作品是无法收回制作成本的,需要商业化地拼命去卖,而有文化价值的作品,承载人类文明的作品往往无法回收资金。

"对此,我们应该提倡做儿童影视的人要有责任感。我们整个行业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资助,也需要所有人对儿童尽到应尽的责任。实际上在市场之外,还需要有引导者。"

萨莉安·科泽尔介绍道,英国BBC的两个儿童频道完全由政府出资,完全没有广告和商业的东西,除了这两个频道,其他的都依靠广告收入在运作。在这些不同的频道之间,可以看到内容、形象和角色会不同。

"第五频道其实是一个商业频道,我担任了超过10年的节目供应商,这个商业频道还是很有责任心的,它供应的很多关于孩子的内容和BBC的其实是类似的,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做到了商业的盈利,这个还是需要从业人员的行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当我在为这两个不同的频道(公益频道和商业频道)提供节目的时候,我完全像活在两个世界里。因为他们的诉求和角度是完全不同的。我做得很不容易,要想盈利,需要依靠创造力。"在做商业节目时,如果故事和角色足够吸引人,就能能够吸引到家长和孩子同时观看节目。比如迪士尼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性的卡通公司,它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在盈利的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了很多卡通节目。

谈及小说作品改编的儿童影视作品,恐怕不少观众会想到前几年的《淘气包马小跳》,而最近掀起了一波网络小说改编的IP热。但由于电影市场的主体观众是青年人,这股IP热很大程度上还未蔓延到儿童文学及儿童影视的领域。

昨日下午,一场讨论"怎样遴选、深度开发优质版权作品"的编剧高峰论坛在中央大厅举办。会上,柯利明认为,不论是IP还是原创,所有用自己想象力创造的片子都是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