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9

“走进春天”,中国电视纪录片心怀憧憬

 

图像

嘉宾们就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带来了精彩的论述。

“走进春天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产业新势力”主题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真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云集将来传媒董事长干超,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副总监黄彩良,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总监陈大立,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总导演郑波,就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带来了精彩的论述。

纪录片市场态势乐观

近年纪录片大热。相对于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来说,纪录片的收视群体一直较少,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2016年1月至5月,中国纪录片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总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乐观态势,无论是纪录片的题材风格,还是播放平台,营销模式,都有了长足发展,并推出不少令人惊喜的作品。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在报告中指出,1月至5月电视广告的总体投入较2015年同比减少3%,而电视纪录片的广告投入只同比减少了1%,相较于其5年前则同比增长了42%。

《我在故宫修文物》和《我的诗篇》两部纪录片,在新媒体上都获得了广泛的宣传和一致好评,并且在内容制作、营销方面提供了很多可供学习参考的经验。何苏六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分析认为小而美的题材非常接地气,片中有趣的人物和轻松的叙事很适合互联网观看,加之“工匠精神”这一热门话题,使得这部纪录片有吸引观众的可看之点。

  由于市场环境严峻,缺乏艺术影院,纪录片通常都会遇到宣传发行困难、排片率低等困境,从而往往在票房上表现欠佳。《我的诗篇》的出品方大象纪录则首创了“众筹观影”模式,参与众筹的观众可以自主决定放映时间与影院,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去召集观影伙伴,只要成功筹集足够的人数,就可以让影院排片放映。通过这种模式,截至6月7日,已在全国放映322场,覆盖全国28个省市的86个城市,观影人次近3万,票房超百万。

  中国纪录片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思考

  今年上半年,尽管我国的纪录片市场有一些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成绩,但另一方面,我国纪录片总体的前进之路仍存在一些困难。

  在云集将来传媒董事长干超看来,传统的纪录片行业在市场方面大致有三大弱点:首先,商业运营和广告开发方面并不擅长;其次,纪录片的观众仍以中老年电视观众为主,年轻观众的关注度不够;第三,纪录片播放平台太单一,传统的纪录片还是以电视平台播出为主,或者是在一些电影节上展映,曝光给观众的渠道太少。

  干超认为,解决这三个主要弱点,可以通过与美国探索等国外商业纪录片网络合作,学习相关的商业运营经验;加强新媒体方面的运营,在移动媒体、APP、手机游戏等方面进行开发,一方面拓展纪录片的输出平台,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年轻观众。他也表明,云集将来传媒公司接下来即将成立两家子公司,将朝以上几个方向努力,拓宽纪录片市场。

  正在江苏卫视播出的《本草中国》,就是云集将来团队做出的成功案例。据干超说,这部纪录片严格来说是中国第一部正统的、在一线卫视的周五黄金档播出的纪录片,前三集的收视率均打败了同时档的节目,令众多纪录片人感到惊喜。

  对此,何苏六谈到,“中国第一梯队的电视台能够把晚间9点用来放纪录片,这个内容倒逼平台的示范意义绝对不要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