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开始走向世界
世熙传媒副总裁程十卉和ARMOZA FORMATS总裁Avi Armoza在论坛上交流。
昨天,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迎来了“中国模式日”。这是第二个“中国模式日”,自信的中国电视人纷纷畅所欲言,讨论如何将电视节目的“中国模式”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原创还在路上,“中国模式”要真正为世界电视人所认同,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稳步向前,不断进取。
电视节目“中国模式”多样化发展
前几年《爸爸去哪儿》等一批从国外引进版权的真人秀节目大热,人们还在探讨如何加强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力。可今年人们已经开始谈论电视节目的“中国模式”了。应该说,近年一批原创节目的火爆,显示了中国电视人厚积薄发的创造力。以至于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中国模式日”已经办到第二届了。
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不同原创电视节目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在昨天“中国模式日”的论坛上,《挑战不可能》监制、CCTV1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介绍,《挑战不可能》的原创力就表现在“每个项目代表一种项目挑战本身的极致和不可能。”正因为找到了这么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点,《挑战不可能》也就成为了2016年“中国模式”原创的代表。
另一个人气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2016年收获了4.86亿不重复人次收看的优秀成绩。《中国诗词大会》监制、CCTV10科教频道副总监梁红说,他们找到了将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人热衷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模式。而即便是版权引进的节目,中国电视人也热衷实现节目的本土化改造。比如《我是歌手》,版权是从韩国引进的,但是制作方并没有照搬,而是进行了改造,使之更接地气。《我是歌手》总编剧、执行制片人孙莉说,《我是歌手》的创新其实是“戴着脚镣跳舞”,“因为任何一个版权节目的版权核心是一个精密的仪器,它每一层每一集的逻辑关系,是紧密相扣的。我们动哪些不动哪些,并不是完全意义上凭个人经验,凭个人喜好,凭外界媒体说这是不是审美疲劳或者这是不是过时,这些只能作为你去修改或者升级之前的辅助元素。”
可以说,电视节目“中国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其核心就是更接地气的创造力。
将“中国模式”推向世界
正在创造“中国模式”的中国电视人,他们的雄心并不止于自娱自乐,他们要将“中国模式”推向世界。所以今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中国模式日”的主题就是“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原创力”。甚至有声音认为,第二届“模式日”将成为中国节目模式国际化元年的一个标志。
昨天的现场,梁红说,《中国诗词大会》传播传统文化的模式,值得向世界推广。“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英国的诗歌,莎士比亚之王,或者是莎士比亚的诗歌比赛,是不是可以套用我们这个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有特色的诗词文化,是否能够套用我们这个模式?我觉得可能营销或者模式上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打造。”韩国CJ E&M节目模式创意总监黄振宇认为,“《中国诗词大会》走向国际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把中国的诗换成一些西方或其他国际知名的诗的话,它肯定能走得很远。”
一个好的模式要走向世界,关键的一点是,这个模式不能只为本土所有,而要具有“广谱性”,这就相当于一个优质的“容器”,使得世界各地都可以将本土元素“填”进去。Armoza Formats总裁Avi Armoza说:“一个强大的本地的点子和理念,把它变得更加的广谱性,和不同的本地市场进行适应性调整,调整成本地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是比较不错的市场营销方法。”
“中国模式”原创还在路上
但是应该看到,电视节目“中国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现在很多真人秀节目过于依赖明星,明星的薪酬占节目制作成本的绝大部分,这直接影响了节目的制作质量。以色列最大电视台Keshet International 总经理Keren Shahar直言,如果明星的费用占到节目制作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是不可思议的。她开玩笑地说,如果这样的话,只会有一个结果:电视台破产。一个靠明星建立起来的所谓模式,显然并不完全健康。这是值得思索的。
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各种网络综艺节目其实形成了“中国模式”。制造了网综现象级节目《奇葩说》的米未传媒的首席内容官牟頔直言,《奇葩说》现在是支撑米未产业链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奇葩说》能火,应该是网络“野蛮生长期”的一种折射。米未传媒下一个重点一定不是再做一个《奇葩说》。无论是从尝试新鲜事物的角度上还是从米未未来发展的策略角度上。好奇心的驱动让米未传媒愿意进入最新的产品领域做尝试,只要去试就比停滞不前要好。牟頔表示希望沉下心来实实在在地认真想想“中国模式”究竟是什么样子,“越快度过‘网络野蛮生长’期,对网综越好。”牟頔坚定地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