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时代动画:以世界为视点创作
动画专家们针对电视动画片创作展开对话交流。《每日新闻》记者吴恺实习生邱悦橙摄
现今,中国动画也在一股更新换代的浪潮中。曾经的辉煌,如今的沉寂,成为无数中国动画人心中的痛。昨日,在白玉兰论坛《电视动画片的新高度》中,几位与会嘉宾几乎一致地认为,当下,中国动画需要一场变革:适应多屏发展,寻求国际合作,创造出更多具备国际水准的作品。嘉宾在观点碰撞中探讨创造动画新高度的可能方式。
多屏发展把握当下
如何抓住观众?如何让动画在激烈的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动画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当日与会嘉宾们最关心的话题。本届动画评委会主席蒂姆·布鲁克·亨特认为,成年观众将在整个观影群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当代观众们需要的是兼具创意和娱乐两方面且短小精悍的动画。只有抓住时代需求,才能最好地为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提供最适合的观影体验。
在多屏发展方面,日本的南雅彦非常有发言权。据他介绍,日本大多数作品就是在多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作漫画和小说首先就为动画打下了坚实的观众基础。不仅如此,日本的动画种类繁多且题材丰富,因此几乎覆盖了各类年龄层的观众,而且日本的动画产业链也相当发达。在日本,周边产品并不单是动画衍生物,基于周边产品贩卖而产生的动画也有不少,比如非常有名的《高达》系列当初就是单纯为了卖机器人玩具才产生的。
青青树董事长王川则提出,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有一个架空世界观。在国际化的推广上,我们往往被“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观念束缚。实际上放眼全球,最成功的那些作品往往是用了世界性的语言重写了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观念。
产业链打造国际合作
西方的电视动画制作,有着一套成熟的预售机制,电视台会预先支付70%的预售经费给制作单位以保证作品制作顺利进行。相比之下,中国动画的最大压力通常就出在制作经费不足,难以撑起一个好故事。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更给收视率和票房带来很大负担。
对此南雅彦补充到,日本也曾有那样的时期,但是现在日本的电视动画制作业已有了非常独立独特的“零成本”制作方式。所谓的“零成本”是指在制作前期,电视台并不需要给动画公司经费,基本都由赞助商出资。这给了日本动画人较自由的创作空间,减轻发行宣传的负担。
而对于日本动画制作业的未来,其存在的发展困境也是难以忽视的。日本一直都是以手绘式动画为主,这种日式匠人工艺动画的短板就在于年轻人的行业投入度并不高,间接导致了动画制作业“老龄化”现象。但不容否认,日本的产业模式非常成功。它充分利用了本国特点,强调传播效果,选择电视作为首选媒体进行推广,把收益重点放在衍生产品的开发上。这样良性循环的互动型动画产业链,对于中国动画在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有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