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影视市场“交接棒” 市场为行业服务 全产业链受关注
今年韩国针对中国市场,第一次做推荐会。《每日新闻》记者吴恺摄
昨天,备受行业关注的国际影视市场,电视市场部分正式结束,电影市场将接替进场。市场负责人杨乐乐在接受《每日新闻》记者专访时说,市场为行业服务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像电视行业受到冲击时,模式就特别受到关注,我们就有意为之,形成了今年的市场主题;而电影市场,全产业链的概念越来越明显,上中下游的公司都有。”
提升文化含量
打破封闭鼓励交流
今年去过国际影视市场的观众,都有一个普遍的概念,除了增加了最大的亮点——服务区外,路也好走了,里面也不像菜市场那样嘈杂不堪了。“对参展商,我们提了一些建议,所以从配套设施、整个市场的样貌、布展的风格,都让人感觉比较开阔明亮,”杨乐乐说,“原来各自为政,大家划一块地,把自己的区域围起来,比较封闭,大家走不通。就像传统商场和现代商场的区别,比较有亲和力。”
此外,作为一个文化的展会,国际影视市场今年也特别在细节方面,提升了文化的含量。“展览中心是有特色的建筑,所以我们涉及到公共区域的设计,对场馆有一份敬畏之心,保留了许多有特色的地方”他说,“像公共部位漂亮的地砖,我们不用地毯把它遮挡,而是露出来,而且把它的一些花纹元素,做在布景里,做一些呼应,你看到的这些暗纹,都是采用的地砖的细节;另外像大厅藤蔓的设计,也都是取材于展览中心自身的花纹——今年增加了文化的比重,但是整体又比较现代。”
电影市场开门
全产业链概念越来越明显
随着电视市场闭幕,电影市场也将正式开门迎客。国内电影市场这两年发展的迅猛势头,也在这个堪称晴雨表的市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相对于电视市场,电影市场的展区面积会小一半,只用到两层,但已经是创造纪录了——无论是面积还是参战人数。以往都只是用一圈,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算市场。”杨乐乐说。
他还透露,虽然电影更多的是场外交易,但是由于行情热,很多有意在电影界发展的公司,都跑过来探探路。“不仅仅是片方来,还有后期制作、法务、器材、拍摄基地、设备、经纪公司。虽然小,但是全产业链的概念越来越明显,上中下游都有。”他说。
接行业地气
4800的票子卖出去300张
今年的电视节,大家都在谈“一剧两星”和“互联网+”,这是热门话题。而怎么应对?国际影视市场给出了应对的方式:模式。“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当然要提供什么,作为市场,要接这个行业的地气,了解行业的变化。”杨乐乐说,“节目‘模式’的流行,非常明显,‘模式’也形成了今年的主题。”
在市场内,新旧势力的博弈,非常明显。参展商方面,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公司都比较踊跃,腾讯、乐视等公司,包括相关的互联网技术公司或关联公司都来了,而传统的电视机构受到的冲击和刺激也非常明显。“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核心还是内容本身,看节目是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他说。
于是,成功的模式,成了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也所以,“韩国文化振兴院这两年非常积极,今年是第一次在市场内做推介会,特别针对中国市场,就是把最新的模式拿过来。”他说,这也是市场方面有意为之,“也非常应时”。
此外,市场还做了个首创,在电视节开始前两天,做了个预热活动。“在6月7-8日,做了个中国模式日,借鉴了戛纳电视节的模式做法,把目前最顶尖的电视模式专家、节目带到上海来,做两天的密集论坛。由于内容非常好,我们还是单独对外售票的,来参加的人需要交4800元。”杨乐乐得意地说,“门票卖得比我们想象中好,实际售票大概有300张,都是各大卫视的研发中心负责人——去戛纳学习,买机票都不只是这个钱,所以大家愿意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