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晨:好的模式需要成熟的市场和生产
从2006年获得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模式中国地区独家授权,制作了中国版《Strictly Come Dancing》——《舞动奇迹》,世熙传媒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引进、制播国际节目模式的民营传媒企业。今年6月7日、8日,世熙传媒和上海电视节联合主办了“中国模式日”的论坛。作为“中国模式节目引进第一人”,世熙传媒CEO刘熙晨目睹了中国模式节目市场的发展和井喷,因而对模式有着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每日新闻》:刘总,您认为在电视节中国模式日的讨论当中,大家关注的模式类型有哪些?
刘熙晨:我觉得,大家最关心的模式是户外真人秀,像《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这类具有启发性的大型户外真人秀节目。第二个是素人真人秀,这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模式的新样态。第三个就是演播室综艺节目。
《每日新闻》:明星真人秀无疑是当下最火的节目模式。但迫于该模式高成本的压力,不少制作公司和电视台纷纷试水素人真人秀。然而有趣的是,一方面素人真人秀被认为是未来大有作为的模式,另一方面大家都觉得中国观众并没有观看素人真人秀的习惯。对此,您怎么看?
刘熙晨:这与中国电视节目的阶段性发展有关。中国最早做的都是演播室内的综艺节目,这两年才开始尝试把控难度较大、通过明星来吸引眼球的户外真人秀。但是当我们把明星消费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家自然会把眼光放到普通大众身上。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普通人也会因此逐渐成为关注的核心。而且我并不认为观众不喜欢看素人真人秀,而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或者还没能做出足够吸引人、有看点、有温度的素人真人秀节目。
《每日新闻》:在论坛中有专家提到中国电视人不缺乏创意,买模式是当下的权宜之计。从一个好的创意,到一个真正可行的模式,您觉得这其中需要经过哪些步骤的铺垫呢?
刘熙晨:我们需要引进模式,将来我们也要把模式卖到国际。买卖同时存在,因此现在买模式并不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中国电视人很聪明,目前做不出优秀的模式,是因为模式本身是一种很成熟的电视产品,是工业化生产流程的产物。而目前,中国的市场化水平比较低,还没有形成工业化的生产机制。一个好的模式除了创意以外,还需要具备完整的电视结构、系统的制作方法和向外输出的可塑性,这些在中国都还处在发展阶段。
《每日新闻》:目前已经有国外的传媒机构来购买中国模式,论坛也提到下一个超级模式很有可能出现在中国,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刘熙晨:我希望下一个超级模式能出现在中国,但是结果并不一定,因为这取决于中国市场和生产机制的成熟度。现在的确有一些中国的模式成功销售到了国外,但也只是一两个国家,这是十分常见的,还不足以称道。只有卖到七个以上的国家,才能成为一个引起大家关注、真正具有全球性的模式。按照这样的国际标准,我们才迈出了第一步。
《每日新闻》:有人说,把模式创新的责任压在试错成本极其高昂的一二线卫视很不公平,但三四线城市的影响力又十分有限。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下,另一种声音认为互联网应该担负起模式创新的责任。对此,您怎么看?
刘熙晨:我们举办中国模式日,就是为了让整个中国和整个行业用全球的眼光,带着市场的意识,来真正地了解模式。只有当中国整体的工业化水平提高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做出具有世界高水平的好模式。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概念,好的模式不会只出现在某个团队或者某个制作人身上。只有当整体的水平提升之后,才会出现真正的好模式。
《每年新闻》:今年模式日探讨的是模式的本土化和互联网的融合,您是否能预估下一届模式日会有怎样新的讨论热点呢?
刘熙晨:当前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可以肯定的是电视模式和新媒体的结合会更紧密,这其中一定会存在创新。不过这也取决于国内整体的制作水平和市场化的规范程度。
刘熙晨为“中国模式日”上创意获奖的年轻人颁奖。
刘熙晨简介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拥有逾20年电视媒体从业经验,是中国按照国际商业模式成功运营节目模式的第一人。作为国内最早涉足电视模式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节目模式版权观念,倡导公正、规范、透明、双赢的合作关系,推动节目模式在中国实现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