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影视市场促进交流 探讨传统广电如何破局
电视开机率下降,网络视频媒体拼命来抢广告,这是传统广电业面临的现状。而作为服务行业的国际影视市场,也有意识地增加了海内外行业交流的机会,韩国的模式是怎样的?台湾的模式又是怎样的?近日,《每日新闻》记者也特意在市场内进行了走访。
台湾 小众市场或针对新媒体
众所周知,台湾是个小市场,但它的广电业却超级发达。大陆电视行业遇到的挑战,他们同样存在,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创会理事长汪威江就坦率地说,今年来参展的电视机构,虽然数量仍然维持了往年的水准,但节目感觉相对没有以前多,因为也存在文化产业不景气的状况。
不过,这么多年的充分竞争和经验积累,台湾仍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台湾那么小的一个岛有将近200个频道,所以它的每个频道的受众面都很小,小众市场因此就出现了,所以将来在经营媒体的时候,必须找到自己与其他媒体的差异所在。”他说,“越能形成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才能越被人选择和购买,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寻找自己独特的东西。”
市场被瓜分得严重,这也让台湾的电视从业者特别有危机意识,他说“就是完全回归到市场,台湾的媒体的收视率都是每15分钟就统计一次,媒体和剧的制作方面都会根据这个数据及时进行调整”。
如果仅仅是市场小,控制好成本找准定位,还过得去,但现在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年轻人的收视习惯,台湾业界对此却并不太大惊小怪。“新媒体的崛起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件坏事,因为台湾的节目在新媒体播出的机会比在传统媒体多,比如《康熙来了》,在电视台播不了,但是能在新媒体播。”他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渠道,还是内容,所以,现在台湾的剧已经在考虑年轻人的观剧习惯,“他们在投资和做剧的时候考量的受众面会更偏向年轻人,除了剧之外,还有一些栏目、纪录片、美食类等。”
韩国 节目研发就考虑多屏
今年的国际影视市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韩国电视机构来得特别多,参与积极性也特别高。昨天上午,记者路过市场时,《K-format in Shanghai(韩国模式在上海)》的推介会正在举行,而这个推介会,由KBS/SBS/MBC/CJ等韩国知名电视机构组团打造,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代表政府给予全力支持,并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来任“推介师”,这个原本安排在11:30-12:30的会议,一直“拖堂”拖到下午1点钟,听众们仍然是兴致满满。
韩国的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冷凇给了多达20种模式的选择,《假面歌王》是讲怎样让真人秀节目有新面貌的,一个面具就能解决如今的审美疲劳;《梦想宝贝》是告诉你怎么做不落俗套的少儿节目的;类似《非诚勿扰》的《爱情同步》,类似《老娘舅》的《惩罚》,全都让人耳目一新。
而韩国电视机构推介起这些模式来,还不仅仅只是告诉你模式,还告诉你本土化解决方案,以及招商找冠名的卖点在哪里,甚至上卫视还是走地面频道,都有详细的建议。“中韩这两年在电视的合作上,是在蜜月期,而我希望我们的合作,从模式引进,到联合研发原创节目,到最后我们能自主研发。”冷凇说,除了卖版权,他还希望中国的电视业能够真正学习到韩国电视的精髓。
“中国电视业遇到的开机率下降问题、互联网冲击,他们也一样遇到了,但是,他们现在研发节目,不仅仅是年轻人爱看的,而且还是针对小屏观众能看到的,从节目先期研发时,就注意了其‘跨屏’的属性,”冷凇说,“另外,他们的编剧特别厉害,把我们编辑做的事情,都先期做了,他们能把没什么内容的节目,做出一场剧出来,这是非常厉害的,像刚才一个节目里你看到的,嘉宾整个脸变得通红,都是做出来的,这非常适合年轻人传播——年轻人都是喜欢‘浅阅读’,读图,读表情;另外,在题材方面他们也在融合,综艺节目做得像电视剧,电视剧也有综艺的元素,题材方面都有融合。也是这个原因,在韩国,编剧的地位比导演还高,毕竟,所有的渠道,最后还是要靠内容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