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1

国际影视市场启动,海内外影视机构交易忙 汪威江:台湾偶像剧要雕琢,让人感动

 


汪威江 本版摄影 《每日新闻》记者 施培琦

台湾地区电视业组团参展声势令人关注。本版摄影 《每日新闻》记者 施培琦

        昨天,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两大市场合并后的“国际影视市场”,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启动。今年,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28家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继续组团参展,声势颇令人关注。“参展数量历史最多,当然是因为有利润空间。”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的创会理事长汪威江告诉《每日新闻》记者说。

组团来大陆淘金
如果没钱赚,会抢着来吗?
        台湾地区的电视业抱团来大陆淘金,已有7年历史。汪威江告诉记者:“都是我们同业公会组织的,前3年是协办,近4年都是我们主办。”
        台湾影视馆设置在展览中心的西一馆,进去后远远就能看到“飞阅宝岛”的巨大标牌,上面是今年来参展的28家电视机构的铭牌。“以前台湾地区的机构自己来,都是3*3、6*6的小展台,不具规模,我们进行整合后,台湾地区再给补助,影响力就大了。”汪威江说。
        今年的台湾地区影视馆跟去年相比,176平方米的面积并未扩大,但机构却扩大到了28家,包括了中视、中天等主流机构,“原本是30家,因为有一家要办金曲奖,另一家有特殊情况,才没来。”
        汪威江说:“每一个行销的平台,都是创造利润空间的,有空间才会让大家蜂拥而至,上海电视节如果让他们没钱赚,他们还会抢着来以至于展台都不够用吗?”

台湾专攻小而精
偶像剧面临瓶颈,要雕琢
        台湾地区电视业在大陆市场最声名显赫的,是偶像剧和综艺节目。但由于其综艺节目大部分跟新闻事件、本地民生结合,汪威江认为,这难引起大陆观众的共鸣。所以来淘金的多为偶像剧。记者到达时,达腾娱乐公司打造的偶像剧《七个朋友》,正拉来了剧中明星站台“吆喝”。
        “台湾由于市场小,所以电视剧制作都走小而美的精致路线,这样,偶像剧就是最好的载体。”汪威江说,“我们后天还和电视节合作举办了偶像剧论坛,不仅自己宣传,也和组委会共同造势。”
        不过,汪威江也坦率地认为,同样由于市场小,很多当年台湾偶像剧的元老团队都来了机会更多的大陆,导致“剩下的很多人不太会演戏”,“只能抓住时尚这一点来拍偶像剧”。这也最终让台湾的偶像剧收视观众主要是18岁以下人群,而不像现在很火的韩剧,“紧抓家庭伦理”,“用上普通话配音后,就囊括了18—80岁的人群。”
        他说,台湾地区电视机构已有共识,台湾偶像剧已到瓶颈期,现在需要开始转型:“要雕琢,要返璞归真,回到生活片的模式,要能让人感动,只保留偶像剧的精致即可。”


【他眼中的大陆市场】

生产过剩,浪费资源,需要管制
        当然,台湾地区电视业,在汪威江的眼中,和大陆电视业、香港地区电视业一样,有着鲜明的特点,三者各有优劣,可以相互补充和学习。
        “香港都是电视台自己制作剧,台湾是电视台委托制作公司拍,制作公司赚工钱,大陆是市场自由制作,然后寻找买家。”他说,“三种模式有区别又互补,如果是相同的模式,也没交流的必要了。”
        台湾电视剧想进军的大陆市场,汪威江认为,已经有很好的节目,“由于纯市场制作,所以经常做得大气磅礴,总体来说,让我们很羡慕。”
        不过,大陆的影视剧市场,也面临着电视剧生产过剩问题,每年近两万集的产量,让大部分电视剧都烂在了仓库里。“主要因为门槛低,这会浪费太多资源,需要管制。台湾的电视剧每年在3500小时左右,其中偶像剧也仅700—800小时,一个本土长寿剧《意难忘》就占据了1000多小时,所以不会产能过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