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1

电视节目繁荣 原创模式乏力 白玉兰论坛把脉“中国原创节目前进之路”

 

 
如何提高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水平是昨天论坛的主题。《每日新闻》记者 施培琦 摄
 
       虽然中国电视节目一片繁荣,但节目模式原创乏力是不争的事实。何至于如此,未来又在何方?昨天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广邀各方名家,对“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进之路”进行把脉。
 
怎么样:
原创乏力,耗尽国外好模式
        尽管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王丹彦眼里,目前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的创新呈现出可喜局面,各种优秀的原创节目频频亮相,俨然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不过,节目原创整体的乏力却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现实就是,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仍然严重依靠对国外节目模式的引进。
        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松说,在过去的两三年之间,中国已经消耗了国外用了10年时间积攒下来的几乎所有好的节目模式。2014年中国就有32档真人秀节目上演,其中绝大多数是国外模式的引进。除了制作出《中国好歌曲》、《汉字英雄》、《我不是明星》等少数本土原创节目外,中国的电视人似乎更依赖进口。不是不去想,而是想不出,成为原创的窘境。
        在原创匮乏的情况下,冷松说,除了模式购买等正规渠道外,各种恶意抄袭,元素借鉴,以至于由《舌尖上的中国2》引发的“致敬”之举开始泛滥。一个《爸爸去哪儿》火了,立刻遍地“爸爸”,让观众甚至分不清谁是谁的“爸爸”。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为什么:
制播没分离,原创人才匮乏
        事实上,中国的电视台从不缺钱,也不缺人手。在如此富足充裕的情况下,为何依然原创乏力?中国知名的电视节目模式代理公司世熙传媒老总刘熙晨在对韩国电视节目进行考察时发现,他们的制作团队里有一个“作家”的岗位。“作家”主要扮演扶持导演的角色,他还负责调查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是一个极重要的角色。
        但是中国的团队里就没有“作家”。不仅如此,连“选角导演”这些被国外团队看重的岗位,也没有专人担任。大多处于“谁有空,谁来做”的境地。“在国外电视节目制作团队里,很多岗位都是由具备1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担任,但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都是一些‘小朋友’在做。”刘熙晨说,这种不专业的局面说明,中国节目制作还远没有实现“工业化”。
         而原创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刘熙晨认为,在于中国电视体制。在国外,很多都是制播分离。节目制作和播出是两拨人在负责,这就可能做到更专业。而中国是制播合一。一拨人两头都要管,难免精力分散,无法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