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0

郭宝昌:下苦功夫,不为名利,才能出精品

 

致辞

         二十岁是人生步入成年的第一个正寿。第二十届“上海电视节”正值年富力强、生机勃勃的青春期,这个备受国内外影视节瞩目的节日,以其权威、专业、前瞻和国际性,散发着青春的魅力。“白玉兰”奖以她特有的花姿和芳香,更成为了业届同仁拼搏角逐的至高荣誉。作为本届评委会主席,我祝愿所有参与这个盛大节日的海内外朋友,能够愉快地度过这一节日,如愿所偿,满载而归。
        我以为评奖还不是电视节最主要的,应该说交流才是更重要的。电视节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她将增进友谊,互补长短,推动电视界更快、更好地繁荣发展。
        祝第二十届上海电视节成功!
                                                       郭宝昌
                                                      2014.6.8

       13年前,《大宅门》夺得收视冠军,至今仍旧是电视剧领域的经典之作。《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担任今年上海电视节电视电影/迷你剧、电视连续剧评委会主席。73岁的郭宝昌德高望重,在业内被誉为“宝爷”,谈起国内电视剧产业的现状,他快人快语、慷慨激昂地说:“下苦功夫,不为名利,才能出精品。”

        《每日新闻》:担任上海电视节评委会主席,您自己做了哪些准备?
        郭宝昌:过去半个月,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看参评作品,一共20部剧,不少都有40多集,现在还有两部没看过。一出门眼都花了,看什么都有重影,不看又有种对不起人的感觉,我是评委会主席,必须了解每部剧是什么内容。参赛的10部电视连续剧,总体质量还行,节奏、推进、立意都有进步,但离精致、天衣无缝还有距离。参评的优秀电视剧,相互之间有似曾相识的桥段,甚至在同一部电视剧里,几集之后,同样的矛盾又重复了,自己和自己似曾相识。

        《每日新闻》:有没有看到令您眼前一亮的剧?
        郭宝昌:有部德国迷你剧,叫《我们的父辈》,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二战的残酷和泯灭人性,刻画了人们在战争中的失落和情谊,我就在想,这样的二战戏,我们为什么拍不出来?有部电视剧叫《小爸爸》,是文章的处女作,我很欣赏他的创作状态,想出新东西来了,和别人不一样,我非常喜欢。文章这个孩子一看就是长满反骨的人。搞文艺一定要有反骨,没有叛逆就没有艺术、就没有创新。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不能搞人云亦云,我们的文艺如果原地踏步,其实就是在退步。现在大多数的电视剧,演员习惯于常规的表演,导演习惯于常规的手法,摄影习惯于常规的画面,省力省时省钱,很难看到背离常规的作品。

        《每日新闻》:这次入围上海电视节电视连续剧参赛单元的10部电视剧,9部是都市生活类,您如何看待一种题材独大的现象?
        郭宝昌:电视剧和商品一样,都会追潮。以前已经有过古典潮、宅门潮、抗日潮、婆婆妈妈潮,现在流行都市生活潮,扎堆一哄而上,都想占领市场。

        《每日新闻》:过了这么多年,您导演的《大宅门》仍旧是国产电视剧的标杆,如今这种剧本扎实、演技过硬的电视剧,似乎并不是很多见了。
        郭宝昌:有时候,我质问同行朋友:“你拍的这是什么东西?”他就会满腹委屈地说:“哥!我得赚钱!”这就是现实。《大宅门》是我耗费毕生心血去写的,搜集素材就搜集了几十年。不是关上门胡思乱想、瞎编乱造就能写出好剧本的。从创作剧本到拍摄《大宅门》,“名利”两个字从没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过,拍完这部电视剧,我死了都值了,如果拍不完,就会死不瞑目。创作者要有这样的态度,下苦功夫,不为名利,才能出精品。

        《每日新闻》:不久前,业内曾掀起“大腕能否随意改剧本”的讨论,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郭宝昌:任何人都可以改剧本,只要改得合理、有能力改、不藏私利就行。如果为了突出自己的戏,把二号改成一号,追名逐利,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我在拍戏的时候,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剧本。前年我和一个单位签约,有一条协议说,“导演在开拍以后,不得擅自修改剧本”,我就告诉制片人:“你亏了!你让我拍这个戏,怎么能不让我改剧本?这个剧本还差得多。”后来制片人把这条删掉了,因为他知道,只要我改,剧本就会有提高,希望我能尽力改。

        《每日新闻》:您如何看待国内一线电视剧演员片酬居高不下的问题?
        郭宝昌:我没觉得他们的片酬高,我觉得我的片酬太低了,导演比演员挣得少多了。与国外同等级的大腕相比,国内一线演员赚的不算高,主要的问题是贫富差距太大,一个月只赚两三千块钱的演员占90%,看到有的演员一集就赚几十万,心里当然会不平衡。

        《每日新闻》:现在电视剧普遍存在“催胖”、“注水”的趋势,越拍越长,大多数电视剧超过50集,甚至100集,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郭宝昌:这种现象比较复杂。有的电视剧成本高,拍了25集,抻成40集,成本就回来了;有的剧本很简练,导演充分发挥,把剧拍长了,这是好的例子;也有的是完全为了经济利益骗人,合同签的是25集,最后稀释到40集,有一次,我的一个副导演这么做,我就再也不和他合作了。

        《每日新闻》:未来您还有没有特别想要拍摄的题材?
        郭宝昌:我想把《大宅门》做成电影,还想把梅兰芳拍摄成电视剧、电影,这是我从上学时就有的梦想。我还想拍摄戏曲电影,像我这样电影、电视剧、京剧全懂的导演,中国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