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中国纪录片市场需要“菜贩子”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
去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导演陈晓卿作为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的评审常客,此次再度担起评委一职,他表示最可喜的是看到了中国题材的国际化表达。不过他也强调,这并不代表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达到了世界水平。
《每日新闻》:您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上海电视节的纪录片单元担任评委了,相比2006年,您此次有何不同感受?
陈晓卿:国内送评的纪录片质量比较平均,都注意了国际化表达。上一次我来做评委,外国评委说连字幕都看不过来,传达的信息实在太多了,这次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主要是我们的叙事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跑酷少年》非常国际化,一看就是有制片团队在工作,从哪里开始说,哪个故事摆在前面,都非常讲究。还有《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建筑》也非常突出。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纪录片本身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媒介,让中国题材国际表达实现得更多,对每个纪录片创作者都是非常好的事。
《每日新闻》:您说我们以前的纪录片都在“家”里放,现在拿出去放给大家看,是不是我们的市场化也在慢慢跟上?
陈晓卿:我们离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能够迎头赶上,这个现象很可喜。真正的市场化是一个纪录片会有很多家投资人,他们努力从片子里赚回钱,这样的片子还是不多。首先我们得有市场,现在做了一个政策“洼地”,希望更多“水”能流过来,成效初显。我在纪录片频道参与创作,不断有人找过来表示愿意投资,但这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要有眼光的投资人。现在中国制片人队伍还是凤毛麟角,知道怎么做片子的人还太少。有农民产菜,也有人买菜,我们需要一个类似的“农贸市场”,“菜贩子”很重要,什么时候我们“菜贩子”队伍真正建立起来,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化才能真正实现。
《每日新闻》:您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特别成功,它是怎么做到既是一部好纪录片,又为市场所接受的呢?
陈晓卿:心里装着观众就行了。你要了解观众,他想知道什么探寻什么,要是抱着教育人的心理就完了。《舌尖上的中国》如果只是我对美食的理解,那肯定不是这样的,我去卖弄我在美食方面的造诣,或是我读过的书,那肯定会很难看。我不是告诉他观众什么东西最好吃,而是换一种说法:你平时吃的是最好吃的。
《每日新闻》:如何在纪录片创作的取舍中保持真实性?
陈晓卿:真实有两种表达,一个是“reality”,一个是“truth”,我选择“truth”,更多是一种呈现出来的真实,不是完全纪实的真实。另一种真实也非常可贵,包括这次获奖的影片,那种真实是没人可以比的,赚钱的真实和有社会责任感的真实是不一样的。
《每日新闻》:您的制作已经算是大片了,您了解小成本制作的纪录片的生存状况吗?
陈晓卿:这两年也都在变好,我有很多独立制片人的朋友,基本上片子酬劳各方面都在提高,环境也都在变好,包括各个地方电视台纪录片的创作者,现在也都活多的不得了,不需要自己找钱了。
《每日新闻》:新媒体时代,您是否也考虑让作品改变传播方式?
陈晓卿:《舌尖2》就在做,我们会有碎片式的传播,其实在国外像《舌尖》这样的片子,会有两个版本播出,一个是正常高清版,另一个是网络版,视频旁边会有其他相关链接,如在播饺子时会列出很多饺子的视频,这是更自由的观看方式。因为现在大家的收看方式改变了,年轻人都在看网络,我试图改变《舌尖》的传播方式,就是想牢牢抓住这部分年轻观众的眼球。
《每日新闻》:中国纪录片的希望在哪里?
陈晓卿:我从不考虑这个问题,做好身边每一点事就够了。我还会继续拍《舌尖上的中国》,七月份会播《丝路》,行走式地介绍古代文明之路的人民今天的生活。我欣赏的同行特别多,像是周浩、徐彤他们,我也认为越来越多来自新媒体的原创,可以更真实地表达生活本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