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现实题材要在冷门里面找热门

《每日新闻》:从曾经的白玉兰最佳编剧奖得主到如今的白玉兰奖评委,身份的转变给您的心态带来什么不同?
王丽萍:我对上海电视节一直有着很特殊的感情,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在上海。2007年因为《保姆》被提名过白玉兰最佳编剧奖,四年前我因为《媳妇的美好时代》一剧获得了最佳编剧奖。一路走来我有很多感慨,也一直心怀感激。这次转变为评委身份,我将摈除所有杂念,很公平地投下我的一票。
《每日新闻》:在对现实题材剧大力扶植的环境下,今年的白玉兰入围作品中,现实题材剧在数量上比往年明显增加,您认为质量上与往年相比是否也有进步?进步在哪里?
王丽萍:今年的现实题材作品的确比往年多,而且今后的电视剧市场也势必会以现实题材为主。我不想和往年的作品相比,我觉得现实题材的面很宽广,反映当下生活的,能让观众有共鸣的,角度特别创新的,就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
《每日新闻》:作为一名职业编剧,您在评选作品时的角度和标准是什么?
王丽萍:首先看作品本身,怎样表现一种真善美的情怀,作品中是否贯穿温暖的人文关怀,作品的题材是否有新意、有突破,视角是否独特,还有这个题材本身是否难写等。其次是看作品的影响力,在观众中的美誉度。因为作为一名评委,要评选出这一年度里最好的作品。
《每日新闻》:可看性和艺术性您会更看重哪个?
王丽萍:我会选艺术性,主题思想深刻的、人物表演精湛的。因为现在市场上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太多,电视剧从制作到表演都堪称严谨的作品非常少。对于那些艺术精品,即便收视率没能达到预期,但我们也要给予积极鼓励。在热钱纷纷涌入电视剧市场的当下,我们这个行业的门槛已降得很低,连流水线都能生产出一部电视剧,因此更应该多支持那些始终秉承艺术为先的制作人和导演。
《每日新闻》:事实上,荧屏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以狗血、虐心来制造噱头、博眼球的家庭题材剧,收视率却出奇的好。似乎越狗血越虐心,观众越爱看,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如何将观众的审美由“俗”引到“雅”?
王丽萍:我对这些“雷剧”一直抱有宽容的态度,也有一些疑问,到底是情节上的“雷”,还是表演上的“雷”。电视剧的生产质量的确有参差不齐的情况,再虐心、再狗血的剧也有自己的观众群,这也是受众的一种需要,因为电视剧毕竟是一种快餐,只是要看其尺度和分寸到底在哪里。
我对这些编剧也一直比较宽容,因为年轻编剧一定会有一个成长过程,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讲境界、讲情怀。很多编剧刚入行的时候,并没有权利去写他想写的东西,只能写一些影视公司为博眼球博收视率的命题作文。所以对于新人的引导要慢慢来,等到他写到一定程度了,自然会去写他自己想写的东西,一种有情怀的东西。
《每日新闻》:今年“视帝”、“视后”的入围人选中,有不少是您的爱将,比如海清,此前《媳妇的美好时代》她痛失白玉兰“视后”,那今年您会给她加“印象分”吗?在今年最流行的“大叔”中,有没有一位是您个人比较中意的?
王丽萍:每年“视帝”、“视后”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就我而言,我不会去想哪个演员入围了,我只看我记不记得住他在剧中的人物名字。因为演员演得好,必须忘了自己。观众能叫出你剧中的名字,再然后才是你本人的名字。这一点不管相熟还是不相熟的演员,都不能有杂念。
《每日新闻》: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剧播出管理的“22条新规”中规定,今后荧屏黄金档50%以上都要是现实题材剧,现实题材剧会不会也像如今的谍战剧一样,到后来只能靠过度娱乐化来吸引观众眼球?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王丽萍:其实现实题材早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同一题材数量太多,矛盾点大抵相同。因为一个家庭里面无非就是夫妻、婆媳那点事,然后再延伸到前妻、翁婿,把家庭关系所有都捋一遍,观众看这部戏跟那部戏都差不多。我有个最生动的例子,一个老演员去一个新剧的开播发布会,她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部戏,因为那段时间她演的婆婆太多了,结果制片方告诉她,到时候你看到合作演员就知道是哪部戏了。所以现在的现实题材和人物都有雷同。但从另一方面说,这种题材多了,竞争力也会增大,适者生存,留下来的是精品。
《每日新闻》:您是如何在表面上一成不变的生活中不断寻找到新视角、新题材的?
王丽萍:我喜欢在热门里面找冷门,冷门里面找热门。加之我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新闻,对于当下发生的事件有敏锐度,且那么多年来坚持不间断地深入百姓中去采访。随着现在电视剧的观众越来越年轻化,我也在思考如何让家庭伦理剧能够让年轻观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