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迈耶:好作品需要留白 别切断观众想象力
电视电影单元评委尼古拉斯·迈耶
每日新闻:您很重视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对你来说是什么?
尼古拉斯·迈耶:我不是研究理论的人,只有我不怎么喜欢一部作品的时候,我才开始注意创作者是怎么制作这部电影的:表演不好、编剧不好,还是摄影不好等等。当一部电影做好了这一切,会让人投入其中,以至于很难去解读它到底好在哪里。另一方面,当你看到好的作品时,你更期待它下一幕会有什么惊喜,而不会去把它“肢解”成一个个部分。
每日新闻:电视电影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介入会不会对电视电影有所冲击?
尼古拉斯·迈耶:我深信,剧院式的集体经验是人类珍贵的活动。当你去看电影、芭蕾、歌剧时,你会付出时间、金钱投入到集体中去。现在有很多不同的观看方式,让它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现代人开始使用手机等新媒体,他们与观看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可以随时开关、可以暂停、可以重复。它不像新媒体还没介入前那么需要集中注意力了。
这种变化会对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我创作一部作品出来,当然期望观众能集中注意力到作品上面,可现实却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了。于是,创作者会将作品做得越来越大、 越来越短、越来越快,但这并不代表就做好了。
每日新闻:3D这样的技术变革,又会给电视电影带来什么?
尼古拉斯·迈耶:艺术性的东西是留白的,比如画作是不动的,音乐只是声音,文字是冷冰冰的。只有当你看到画面,听到音乐,读懂文字,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因为艺术激活了你的想象力。不管是看、是读,都是用想象力来让作品完整的。电影可以实现一切,这是问题所在。
在电影艺术起源时期,它是黑白无声的,你可以重复发挥想象力。1927年成了有声,然后又变彩色,现在又成了3D,结果 就是:观众没事可做了。在美国,这些片被叫做“眼睛糖果”,看上去很“美味”,但却有害,因为它们切断了观众的想象力。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片《城市之光》的最后一幕,失明的卖花女重见光明,女孩感受到了手中的硬币,与一直帮助她的流浪汉四目相交,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卓别林多么在乎这一幕,他重新找了一个演员重拍此片,就是为了抓住这个瞬间,所有的“前奏”都是为了最后这个瞬间。可现在的电影无法再达到那种冲击,因为太贴近了。当我创作一部作品时,总会考虑怎样留白,否则观众会越来越被动。
每日新闻:作为电视电影单元的评委,您个人在评判上注重哪些方面?
尼古拉斯·迈耶:我只是一个观众,我来这里是希望能够融进我所看到的,让我笑、让我哭、让我期待接下去会发生什么。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曾说:“对一个艺术品最低的需求就是有趣,而最主要的需求就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