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2
电视剧产业新浪潮:制播合作探索之路

时间:6月12日(周二)上午9:30-11:30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
内容:2012年视频网站的电视剧抢购风遭遇急刹车,网络版权价格回落大半。众多热钱的涌入并没有让市场呈现过度的繁荣,反而谨慎之风更甚。演员高额片酬也成为上半年困顿制作的又一话题,知名演员开出的天价每每让制作人望而生畏又不得不屈服。另外,电视剧题材呈现过度集中的态势,婆媳剧的热闹荧屏,古装剧的再次抬头,都成为上半年电视剧市场的新走向。与此同时,电视台进一步加大定制剧、周播剧和自制剧的发展力度,制播合作逐渐成为电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动荡的2012年上半年,电视剧市场的总体表现如何,下半年的市场有怎样的展望和预期?来自电视剧产业各领域的重量级嘉宾齐聚本场论坛,就电视剧产业发展大势各抒己见。
主持人:
谭飞 资深影视评论人,电视剧制作人
刘杨 新浪娱乐策划
9:30-10:35 上半场现象篇
电视剧产业虚热背后的冷思考
嘉宾:
曹华益 新丽传媒董事长
赵依芳 华策影视总经理
侯鸿亮 山东省视协副主席,山东影视集团影视中心副主任
冯微微 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电视剧部主任
阎建钢 导演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知名导演
核心信息: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产业进入一个投资过热的虚火上扬期。大量资本热钱涌入影视圈淘金,短视和非理性投资造成众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精品匮乏,总产量严重供过于求。由于电视剧生产普遍存在盲目性,题材“撞车”现象严重,谍战剧、古装剧、婆妈剧先后肆虐荧屏。同时,演员片酬居高不下,好剧越来越贵,大多数电视台只能放弃独播选择拼播,观众选择减少,越来越多人转而选择互联网视频等新媒体观看方式。而视频网站的疯狂烧钱抢剧,则又对电视剧传统产业链造成巨大的冲击。
讨论话题:
1.面对电视剧生产供大于求的现象,如何规避电视剧的投资风险?
2.如何实现电视剧类型突围,提高电视剧质量,吸引观众?
3.如何看待演员的片酬暴涨问题?明星片酬短期内是否有可能大幅下调?
4.一方面,电视观众开机率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视频网站花大价钱购买电视剧播出版权,吸引更多人选择通过新媒体来观看电视剧。面对视频网站带来的冲击,传统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如何应对?
5.如何看待影视公司上市热潮 ?为什么要上市,上市之后又如何?
6.一剧一星独播是否可行?
7.部分卫视计划组成购片联盟,对电视剧产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8.回顾上半年的国内电视剧市场,展望下半年发展态势。
10:45-11:30 下半场 趋势篇
制播合作的几种探索:定制、自制与周播
嘉宾:
马中骏 慈文传媒董事长
张小军 海润影视副总裁
姚嘉 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交易管理中心主任
肖融 安徽卫视总编室主任
王丽萍 知名编剧
核心信息:
定制剧,是指由电视台出资、影视机构承制的电视剧。自制剧,是电视台自己选择题材、组织剧本、拍摄,然后在自家独播。周播剧,一般指一边拍摄一边播出,播出周期按周进行的电视剧。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内实行的是
“制播分离”,将市场机制引入电视剧产业,带来了民间制作公司的蓬勃发展,但电视剧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相应提升,面对电视剧产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少影视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开始寻求“制播合作”。近年来,电视台进一步加大定制剧和自制剧的发展力度,尝试周播剧的播出形式,“制播合作”逐渐成为电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讨论话题:
1.如何看待制播分离和制播合作
2.定制剧对影视公司和电视台来说是否双赢?是否降低影视公司的创造性?
3.电视台如何结合自身品牌气质,保证自制剧的质量?如何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
4.自制剧给影视公司造成怎样的压力,如何应对?
5.周播剧初次试水之作《被遗弃的秘密》以半路被遗弃而收场,是否意味着该类型在中国水土不服?
6.如何打破观众对于日播剧的收视惯性,接受周播剧?
7.周播剧对编剧功力是一大考验,编剧将成为电视剧灵魂人物,对于中国编剧来说,如何体现“编剧价值”与“内容为王”的理念?
8.如何借鉴海外成熟的电视剧产业经验,摸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制播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