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0
瞿友宁:改编可以有,翻拍莫泛滥
作为台湾偶像剧代表人物,导演瞿友宁的《蔷薇之恋》、《恶作剧之吻》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次他以专业眼光评审上海电视节电视剧单元,谈起内地近些年的创作如数家珍,对于台湾偶像剧近几年的走向也颇有思考,谈及目前流行的漫画改编、翻拍外来剧题材,瞿友宁说:“改编要尽可能贴近生活真情实感,翻拍则要带入本土文化实现创新。”
记者:这次身为电视剧单元评委,您对内地电视剧的了解有多少?
瞿友宁:我在台湾地区陆续看了《媳妇的美好时代》、《奋斗》、《蜗居》和《杜拉拉升职记》,对于好的作品,观众总希望从当中得到一种学习的可能。这几部电视剧都很好,元素抓得非常准确,演员演技也很精准。近几年,内地同行在创作中的思考和讨论更广,在题材上的目光也更开阔。演员方面,黄晓明在台湾地区认知度很高,包括《泡沫之夏》和他以前的作品,所以我们说演员往往是打开市场的先头部队。
记者:您的成名作《蔷薇之恋》、《恶作剧之吻》都是由漫画改编,观众心中存在漫画本身的形象,如何打破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行创新?
瞿友宁:当时我们希望得到亚洲市场的肯定,如果要得到认同,说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故事很难,所以在开拓市场时选择改编漫画,就好像内地正在尝试翻拍一些成功的韩剧。我觉得改编漫画最大的危险是跳跃性强,而且生活中不容易找到类似的情绪。阅读漫画你可以接受这种美化,但在剧中如何让喜剧生活化,如何一步步铺垫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想作品的成功来源于真实的情感。比如,《恶作剧之吻》中的妈妈爱粉红,我一直在强调她是希望家庭幸福,漫画里只有单纯的表面设定,而我们为角色加入了血肉。
记者:和改编漫画相似,您对翻拍剧又持什么态度?
瞿友宁:我觉得翻拍可以存在,但不要泛滥,我们可以呈现不同的创作思路,带入本土的东西进去,但如果不带着这种创作想法,翻拍剧若只捡拾别人成功的因素,搭着顺风车,想借助原剧的宣传效应,有一天观众还是会厌烦。其实翻拍剧所需成本更大,观众的要求也更高。
记者:网络、手机电视剧如今正在兴起,新媒体对创作会带来什么影响?
瞿友宁:阅读的方式、剧情节奏的安排、演员的表演模式都可能有很大的变化,但它还不是主流。手机电视剧、网络电视剧才刚兴起,我判断的依据是因为它必须快速阅读,显然都不具有深厚的感情,今天看完这集,过几天再看下一个单元也丝毫不受影响,轻喜剧可能成为主流,三五分钟就可讲述一件趣事。
记者:您是拍电影出身,投身了电视,最近又想做回电影,这是怎样的心路转变?
瞿友宁:当时我入行电视业,电视剧正在谷底,《蔷薇之恋》很成功,电视剧所存在的直接影响力,是电影没法带给我的。可是,我也发现电视剧因为档期成本等原因,有些地方会成为妥协的产物,没办法像电影那么纯粹,作品的好坏就能决定市场的好坏,电视剧不然,有时制作非常精良但收视率仍不高。这两年台湾偶像剧有些往下走,投资人更保守,新题材不敢碰触,用的演员停留在五六年前的偶像,妥协的重量已超过影响力。
记者:最近在做一些什么作品,未来是否会有拍合作片的打算?
瞿友宁:我在拍《我可能不会爱你》,编剧是写《光阴的故事》的徐玉婷,演员是林依晨、陈柏霖。其实与内地的合作一直在谈,我期待自己独特的眼光可以呈现不同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成真。
记者:这次身为电视剧单元评委,您对内地电视剧的了解有多少?
瞿友宁:我在台湾地区陆续看了《媳妇的美好时代》、《奋斗》、《蜗居》和《杜拉拉升职记》,对于好的作品,观众总希望从当中得到一种学习的可能。这几部电视剧都很好,元素抓得非常准确,演员演技也很精准。近几年,内地同行在创作中的思考和讨论更广,在题材上的目光也更开阔。演员方面,黄晓明在台湾地区认知度很高,包括《泡沫之夏》和他以前的作品,所以我们说演员往往是打开市场的先头部队。
记者:您的成名作《蔷薇之恋》、《恶作剧之吻》都是由漫画改编,观众心中存在漫画本身的形象,如何打破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行创新?
瞿友宁:当时我们希望得到亚洲市场的肯定,如果要得到认同,说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故事很难,所以在开拓市场时选择改编漫画,就好像内地正在尝试翻拍一些成功的韩剧。我觉得改编漫画最大的危险是跳跃性强,而且生活中不容易找到类似的情绪。阅读漫画你可以接受这种美化,但在剧中如何让喜剧生活化,如何一步步铺垫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想作品的成功来源于真实的情感。比如,《恶作剧之吻》中的妈妈爱粉红,我一直在强调她是希望家庭幸福,漫画里只有单纯的表面设定,而我们为角色加入了血肉。
记者:和改编漫画相似,您对翻拍剧又持什么态度?
瞿友宁:我觉得翻拍可以存在,但不要泛滥,我们可以呈现不同的创作思路,带入本土的东西进去,但如果不带着这种创作想法,翻拍剧若只捡拾别人成功的因素,搭着顺风车,想借助原剧的宣传效应,有一天观众还是会厌烦。其实翻拍剧所需成本更大,观众的要求也更高。
记者:网络、手机电视剧如今正在兴起,新媒体对创作会带来什么影响?
瞿友宁:阅读的方式、剧情节奏的安排、演员的表演模式都可能有很大的变化,但它还不是主流。手机电视剧、网络电视剧才刚兴起,我判断的依据是因为它必须快速阅读,显然都不具有深厚的感情,今天看完这集,过几天再看下一个单元也丝毫不受影响,轻喜剧可能成为主流,三五分钟就可讲述一件趣事。
记者:您是拍电影出身,投身了电视,最近又想做回电影,这是怎样的心路转变?
瞿友宁:当时我入行电视业,电视剧正在谷底,《蔷薇之恋》很成功,电视剧所存在的直接影响力,是电影没法带给我的。可是,我也发现电视剧因为档期成本等原因,有些地方会成为妥协的产物,没办法像电影那么纯粹,作品的好坏就能决定市场的好坏,电视剧不然,有时制作非常精良但收视率仍不高。这两年台湾偶像剧有些往下走,投资人更保守,新题材不敢碰触,用的演员停留在五六年前的偶像,妥协的重量已超过影响力。
记者:最近在做一些什么作品,未来是否会有拍合作片的打算?
瞿友宁:我在拍《我可能不会爱你》,编剧是写《光阴的故事》的徐玉婷,演员是林依晨、陈柏霖。其实与内地的合作一直在谈,我期待自己独特的眼光可以呈现不同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