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9
EAA高峰论坛之国际传播中的亚洲形象昨举行
昨天下午,由MIDA学院主办的EAA(欧美亚纪录片论坛)之国际传播中的亚洲形象在上视大厦举行。本次主席峰会由广州纪录片制作协会副会长何绍光主持。现场,来自北德电视台(NDR)纪实部主管Patricia Schlesinger,日本纪录片导演池谷熏,汉堡营销工作室有限公司国际营销主管Hans-Stefan Heyne,美籍亚裔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崔明慧,中国纪录片导演彭小莲,中国纪录片导演周浩,以及加拿大籍华裔纪录片导演范立欣齐聚一堂,围绕“在全球语言的传播中,亚洲形象是怎么被塑造的?”这一主题展开激烈讨论。在两个半小时的论坛过程中,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亚洲是全球纪录片关注的题材
在全球的纪录片中,关于亚洲的题材常常被特别关注,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北德电视台纪实部主管Patricia Schlesinger首先发言,她介绍:“在过去3年里,我们制作或联合制作了大概10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这个数量是相当大的。内容涉及北京奥林匹克、中国教育,还有一部关于中国自然的纪录片。另外,我们也希望制作有关其他亚洲国家的纪录片,比如:伊朗、阿富汗等。”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拍摄纪录片以来,日本独立纪录片导演池谷熏对于中国也有特别的感想。“在将近20年间,我大概制作了20至30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池谷熏介绍,“1980年代末,我开始制作纪录片,那个时候在日本,人们对中国不是很了解,大家只能通过《丝绸之路》了解中国,在这个纪录片里大家看到了五千多年伟大的中国文明,那个时候我开始试着制作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需要更多观众
在国际纪录片制作人、导演关注中国的同时,中国的纪录片导演也希望得到更多观众。导演彭小莲表示,自己做的片子都做英文字幕,因为她希望得到更大范围的观众。
在国际纪录片制作人、导演关注中国的同时,中国的纪录片导演也希望得到更多观众。导演彭小莲表示,自己做的片子都做英文字幕,因为她希望得到更大范围的观众。
无独有偶,同样来自中国的纪录片导演周浩发言时表示:“我的片子都会有英文字幕,因为我发现其实我们做片子的人,促进的不仅仅是中国人之间的了解,还有全球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有趣的是,当我做完片子以后发现,不同国家的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我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高三》,这部片子做出来以后,得到的反馈让我特别吃惊。在美国放的时候,一个商人站起来问我说,请问哪里可以雇佣到这些中国人?他们可能觉得中国人从小受教育,因此特别听话。而80%的中国观众认为,我拍了一部励志片,而且所有的中国家长都把它当作励志片给孩子看。所以说,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