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动画片如何寻求突破与创新?中外专家在白玉兰论坛展开探讨

 

    中国动画产业正在不断升温,质量也有极大提升。国产电视动画如何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与国外成熟的电视动画产业相比我们还有哪些上升的空间?6月14日下午,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之“动画产业新透视”邀请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英国动画制作人、独立动画咨询师凯·本博,中国动画编剧马华,马来西亚动画创意专家哈斯努·哈迪·沙姆斯丁,结合各自在动画产业的丰富经验以及对前沿动画市场的观察与思考,共同探讨了动画片如何突破与创新、如何国际化等话题。

 

关注儿童成长  把“寓教于乐”当做创作使命

    凯·本博女士从业超过25年,她曾在英国BBC电视台的儿童频道CBeebies主管内部节目生产和并购业务。作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学龄前频道,其目标服务对象是6岁以下、6至12岁这两个年龄群的儿童。本博介绍说,其团队一年内制作12部题材各异、专门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在电视和互联网平台播出。这些动画片涵盖语言培养、科学技术培养等内容,但并不说教,而是充满思维引导和互动。

 

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会主席凯·本博女士.jpg

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会主席凯·本博女士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一级动画编剧,在中国动画领域有着丰富的制作和评委经验的马华表示,他认同本博的观点,提出当下中国动画人需要在创作思维上作出转变:“真正的问题在于,创作者能不能把教育问题变得润物细无声,而不是直观的教化。”在他看来,基于儿童对于动画天然的喜好,中国动画片创作人更要把“寓教于乐”作为一种创作使命,“以动画的方式承载艺术,有娱乐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承载和儿童交流的交互性的一面。”

 

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马华.jpg

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马华

 

观察生活突破想象 回归真情实感讲好故事

 

    三位中外业内动画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说好故事”对一部动画片的重要意义。“虽然是动画,但是动画人物要反映现实生活,能够讲述人们真正经历的故事,能够引起共鸣。”在本博看来,好的动画片不仅只是面向一个国家的儿童,而是要面向全世界的儿童和家长。

 

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哈斯努·哈迪·沙姆斯丁.jpg

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哈斯努·哈迪·沙姆斯丁

 

    沙姆斯丁谈及马来西亚的动画产业时表示,无论动画技术如何发展,“故事”都将是不会改变的创作核心。讲好故事,要有突破传统的创意,这就对动画创作者的想象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马华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海底总动员》讲述了一条小丑鱼爸爸寻找孩子的故事,比起大白鲨跨越海洋寻找自己的孩子,一条小丑鱼横穿大洋,这个创意就充满了故事性,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亲切感。”

    想象力能让成人产生重返童年的奇幻梦想,创作中的真情实感是动画片能够引发共鸣的第一要素。马华表示,动画片能创造视听奇观,但在精彩的画面、惊奇的创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连结,这样才能保证作品在信息庞杂的互联网时代中脱颖而出,产生传播价值。

 

在创新中坚守本心 借助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三位动画专家与主持人安安(左一).jpg

三位动画专家与主持人安安(左一)

 

    在强调创意产出的同时,三位嘉宾也探讨了如何将动画片推向国际市场。“让全世界的孩子们都能在动画片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或者出自什么样的种族。”本博介绍说,他们制作的动画片得以输出海外市场,得益于BBC强大的平台能力,与此同时,频道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独有的价值观。

    沙姆斯丁表示,马来西亚的动画制作机构会从源头出发,打造国际化的作品:“我们也请到英国的编剧,请到美国洛杉矶的编剧,来帮助我们做剧本的把关工作,帮我们写马来西亚动画片的剧本,这是我们国际化道路的一个方面。”沙姆斯丁感慨于动画制作团队需要不懈努力的坚定决心,“动画不是一个人的事,当你无法坚持的时候,你应该寻求团队的力量。”

    马华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值得取材的故事,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以现代化、国际化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文化资产,“我们应该在传统中找到新的东西,不断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加强优化动画叙事的手段。”

 

白玉兰论坛现场.jpg

白玉兰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