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8

专家们探讨纪录片产业应当如何在坚守作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自身并培养观众

 

互联网为纪录片发展提供新机遇

young11107_06.jpg

专家们探讨纪录片产业应当如何在坚守作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自身并培养观众

 

每日新闻记者  郦亮
实习生  李懿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被打破,新兴的网络传播平台开始逐步取代电视频道,成为当代人更青睐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当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也影响着视频媒体的发展,观众更倾向于观看一些时长短、节奏快、信息量高的视频。昨天,在白玉兰电视论坛“快时代·慢纪录”主题论坛上,专家就在这样的“快时代”环境下,就纪录片产业应当如何在坚守作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自身、培养观众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是资金问题。相比商业片,纪录片获得资金参与的可能性有限。因此吸引一些社会资金加入进来,使纪录片不再单单依靠政府的投入,也是一种可行的做法。 
相比资金而言,纪录片编导夏蒙认为,中国纪录片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收视率。就他之前制作的长篇纪录片而言,更被人熟知的并不是整部作品,而是一些被剪辑后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的短片段。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在拍摄《筑梦路上》时,夏蒙给摄像师下达了一些硬性要求:只给定焦镜头,每组视频不少于25个镜头,不给摇臂并且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时长,每集只有25分钟。林旭东表示,新媒体时代下,观众对于长纪录片是否还喜爱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纪录片的转型是一定要发生的,比如美国《制造杀人犯》就非常好地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
那么优质的纪录片是如何既吸引社会资金、又收获良好口碑的呢?印度纪录片在亚洲可以说是名列前茅,而在同样面临资金缺失的情况下,印度导演、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评委冉克什·萨拉玛却独树一帜地通过粉丝的众筹来完成自身创作。冉克什有许多社交媒体的账号,累计有粉丝1.5-2万余名。他经常亲自更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传作品中约4-5分钟的片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自己与观众的互动机会。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他经常通过向粉丝众筹来凑齐足够的拍摄资金。
冉克什表示,他通常会事先估算出所需资金总额,再设定一个单笔投资上限,这个上限通常数额很少,这样就可以避免少量但大额的观众投入。他会在社交媒体上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兴趣的观众都可以来参与投资,通过设定上限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投入,这样也为自己的作品在制作完成之前就累计了一定数量的观众。而在作品完成后,他会将一些作品的DVD作为回报寄送给参与投资的粉丝,或者举办一些见面活动来作为回报。
网络发展迅速,网络媒体平台给纪录片的生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美国制片人、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评委主席西蒙·启尔目利认为,当代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大量流媒体平台使他感到兴奋,纪录片的发展要使故事的形式适应内容,而多平台正提供了这一机会。以往的纪录片经常把很多精力花在制作过程中,而忽视了宣发等方面,这些新平台正可以提供这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