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8

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体现文化自信

 

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体现文化自信。

 

young11106_05.jpg

《每日新闻》记者  张瑞麒  摄


中国电视剧的文化自信很具体

每日新闻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郑茹馨

 

昨天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聚焦“中国电视剧如何体现文化自信”。业内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电视剧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体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电视剧作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在其创作过程中,理应自觉践行文化自信。脱离优秀文化根基的电视剧创作如同无源之水,难出精品。”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说。
那么文化自信如何体现呢?慈文传媒集团董事长总裁马中骏认为,只要有好的作品,能走出去,就能体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国外亦越来越得到延伸和体现,“《媳妇的美好生活》跑得很远,跑到非洲。英国的主流媒体也会播《花千骨》。我觉得最深刻的变化是,过去英剧美剧是我们的字幕组盗版过来,现在《花千骨》《琅琊榜》《欢乐颂》开始各种被盗版,被老外的字幕组各种翻译。《楚乔传》刚播出8集,老外的字幕组翻译得不亦乐乎,已经有上千万的流量了”。国内作品越来越多得到国外观众的认可与重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这还是一种宏观上的体现,对于个人而言,文化自信显得非常具体。“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植根于每个艺术创作者的细胞和情怀当中的”,谈及文化自信的温度,导演李璐深有体会。2008年的作品《老大的幸福》书写的是小人物知足常乐的故事,体现了家庭对集体、对国家的重要性。而今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则表现的是家国情怀,体现了当代政府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在李璐看来,《老大的幸福》和《人民的名义》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文艺工作者对于文化自信的回馈。
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从选片标准的角度探讨了卫视平台对于文化自信的实践。“对于播出平台选片来说,作品本身一定要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同时坚决抵制三种伪劣产品。首先是伪文化产品,你感觉是披着文化自信的外衣,但并不怎么文化。我们每年都会收到很多历史名人的剧目,但我们看完后发现,除了片名的几个字有文化,整个剧其实就是一部狗血剧。第二个是伪现实剧。它们往往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但核心内容仍然是玛丽苏霸道总裁那一套。第三比较反感的是伪正剧。现在有一些宣传节点,很多作品只是应景地做这类剧,但内容并不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