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3

向美剧取经、粉丝经济、利用短视频,纪录片的发展不能墨守成规

《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火起来了,也有越来越多纪录片进入影院公映,整个纪录片市场似乎都火了起来。但纪录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从内容创作上用工匠精神坚守作品质量,也需要在传播与观众培养更下功夫。6月13日上午,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上,邀请了纪录电影研究者、评论家林旭东,美国纪录片制片人西蒙·启尔目利,印度纪录片导演冉克什·萨拉玛,纪录片编导夏蒙四位嘉宾共话,分享交流了他们在纪录片产业的困惑与经验。
 
VCG111112810774.jpg

 
困惑:资金缺乏、短视频来袭、困在小圈子

资金来源几乎是纪录片从业者长期的烦恼,即便是在美国经济这么发达的地方,西蒙·启尔目利同样会为资金头疼,他们需要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合作,“还是很微妙的,因为你的纪录片要符合他们的要求,有时还要做一些妥协,但没办法,对于制片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引入更多的资金。”
 
VCG111112810609.jpg

中国的林旭东、夏蒙了解后,产生了类似“天涯皆是沦落人”的感叹。不过,印度的冉克什·萨拉玛则对资金引入特别有一套,“过去的五年里,我的拍摄都是众筹来的,我的观众很支持我。”随后他向观众介绍了他在印度的众筹模式,特别提到他有一项小诀窍,就是“不会设置众筹金额超过75美金的选项,主要是希望有更多人参与众筹来达成目标,而非集中的少数人给出一大笔钱来完成,以此扩大他的粉丝群体。”

第二个困惑来自短视频,近年网络上迅速兴起的短视频产业也对纪录片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与冲击。夏蒙首先表达了自己的不理解,他的作品收视尚可,但被剪成零碎的短视频放上网络后,却能拥有百万点击量,但“这些短视频算纪录片吗?我越看我越怀疑人生。”林旭东则从纪录片的根源谈起,“从历史上看,纪录片的诞生就具有很大偶然性。”短视频或许不符合纪录片行业人士“心中的准则”,但确实是新时代的产物,他们需要接纳甚至还可以利用,比如使用短视频进行宣传推广。

第三个困惑是纪录片作品极容易“困在小圈子内”,冉克什·萨拉玛分享了一些打破小圈子的想法,比如不仅和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联系,同时也可以和别的机构合作,他举了杂志的例子,利用杂志订阅量,把纪录片做成附赠的DVD,这样就获得很多观众,“我们目光要放长,利用更多的资源,2006年播下的种子,可能2017年才能收获。”
 
VCG111112810648.jpg

经验:粉丝库、多平台布局、学习美剧

冉克什·萨拉玛的众筹模式引起了众嘉宾羡慕,他透露自己已经累积了一个一万余人的粉丝库,并且分享一些关于建立粉丝库的经验,他建议大家应该在社交网络上更加活跃,并注意观察粉丝的动态,“我会直接找到这批人,很感谢他们的关注。”同时力所能及的话,多举办、参加线下活动,与粉丝面对面接触,“你开启众筹时,粉丝库是你最大的支援。”

多平台布局也是当今媒体融合时代的热点,纪录片宣传推广在不同的平台也有不同的操作,冉克什·萨拉玛会在微博类网站发布三分钟的剪辑预告,而在视频网站发布完整的纪录长片,顺应不同平台的属性来做调整。西蒙·启尔目利也赞同这一做法,“我们这个行业令人振奋的在于,网络上这些新兴的平台,给了我们更多自由度、灵活性,让我们的故事采用我们的形式,时间长短都能自己控制。”
 
VCG111112810674.jpg

同时,向美剧取经也成了林旭东与夏蒙的共识,《制造杀人犯》等纪录片类美剧的巨大轰动,让林旭东很是感慨,“我们不能因为抱怨观众不看纪录片,还是要想办法,想到恰当的方法,把自己所想的传达出去。”夏蒙也认同道:“美剧快节奏的叙事,我们是很受启发的,希望不同的文化能够有更多的融合,互相学习。我们要适应这个时代,让纪录片有更多受众,就不能墨守成规。”
 
 
VCG1111128107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