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3
上海电视节“中国模式日”举行 “一带一路”为中国电视剧输出提供新渠道
上海电视节“中国模式日”举行
“一带一路”为中国电视剧输出提供新渠道
《每日新闻》记者 郦亮
第23届上海电视节今天揭幕。而昨天先期举行的“中国模式日”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也颇让人兴奋。一个是中国综艺节目的原创率已经达到了82%,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综艺原创大国。一个是影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接受中国故事。
文化综艺成为中国电视原创主流
就在几年前人们还在为中国电视综艺原创力薄弱、各种引进版模式满天飞的情况而感到担忧时,中国的电视综艺已经悄然发生巨变。《广电时评》主编高琦昨天在“中国模式日”分享了一组数据:中国各大卫视2016年播出的综艺节目的数量140余个,季播综艺数量现在已经达到了225个,其中原创的季播节目有185档,占比82%;联合制作的占比10%,而版权引进的只有8%。
可以说,中国电视综艺的版权引进比例急剧下降。这主要归因于中国去年实行的“限模令”,限制从国外引进综艺节目模式,鼓励中国的电视人自己原创节目。乐正传媒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侃透露说,中国引进的海外节目模式的数量,在2014年的时候是63档,2015年是52档左右,去年在前50位当中,公开引进模式的应该是在15档左右。在政策的强力驱动下,中国原创电视综艺大幅度增加。而文化综艺应该是其中最为显眼的一个类型。包括《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都成为爆款节目,引发了文化节目的风潮,并最终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事件。
虽然文化综艺成为了中国电视原创的主力,并成为爆款,但是中国电视综艺的整体状况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据高琦透露,2017年一季度,综艺节目50余档,卫视晚间档季播节目约90档,收视率过1的节目总共只有19档;过2的节目还没有,数量是0,说明当前一季度是有热点,但是没有出现真正的电视收视的大爆款节目。究其原因,还是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创新过于急功近利,很多制作方希望一个新节目创造出来能立刻赚钱,不赚钱就很快放弃,而不知道一个好的综艺节目是有一个漫长的孵育过程。
影视剧“走出去”找到门路
中国近年力推影视剧“走出去”,以影视剧为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说,近年中国影视剧“走出去”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电广传媒首席内容官、电广传媒影业总经理周石星认为,这一切都源于现在中国的影视人拥有了一种文化的自觉。电广传媒投资了奥斯卡获奖电影《爱乐之城》,在过去,这一类文艺片(还是偏歌舞片)一般被认为是没有商业前景的,但是中国的投资人认为,这样反映两个年轻人去大城市打拼的电影,也是一个典型的北上广深的励志的青春故事,果断增加了投资。这部电影成为奥斯卡最大的赢家之后,全世界人民都从这部电影中窥探到了中国青年人在大城市打拼的影子,“我们要在这种合作中找到情感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走出去”不仅仅是通过资本的方式,本质上还是依靠电视剧质量的日益提高。华策集团克顿传媒常务副总裁刘智说,以前海外市场发行的确比较困难,但是最近一年来,中国的电视剧,在海外市场应该说取得了一些突破。华策克顿最近就有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锦绣未央》、《微微一笑》、《亲爱的翻译官》和《孤芳不自赏》输出到了海外。“而且价格跟过去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不只是在以前擅长的中国海外市场卖得好的古装剧,包括一些时装剧,一些现代剧,像《微微一笑》和《亲爱的翻译官》等,也在海外取得了突破。”“最近我们国产电视剧也卖到了10万美元一集,甚至有超过10万美元一集的。”
“一带一路”为电视剧输出提供新可能
影视剧输出,光靠不定期的轰炸推广未必能够取得成效,这需要有一条稳定的通畅的渠道。现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正好扮演了这样的渠道角色。刘智表示,过去中国影视剧要进入到一些国家很困难,主要还是中国与这些国家缺乏文化的沟通,现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被积极响应,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常态,而影视剧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必然会成为文化交流一个重要内容。
现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影响,一些新兴的市场也逐渐在开始尝试接受中国的电视剧。这些新兴市场主要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是刘智也指出,影视剧输出应该也要注意语言翻译的问题。这些沿线国家一般都比较小,而中国电视剧的销售推广支出又比较低,如此低的成本没办法去完成一些当地语言的译制,或者达到有一定好的标准的语言的操作。语言的障碍也影响了一些当地的媒体、一些主流媒体,去接受中国电视剧或者在主流的黄金时间去播出。
图说

据昨天先期举行的“中国模式日”透露,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综艺原创大国。《每日新闻》记者 吴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