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上海电视节节目征集进入收尾阶段百余部优秀电视剧共逐“白玉兰”
烟花三月,春归大地,转眼第23届上海电视节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本届上海电视节将于2017年6月12日至16日举行。
从去年12月1日起,第23届上海电视节正式启动了节目征集,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部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和综艺作品报名参加本届白玉兰奖的评选,其中不乏深受观众喜爱的、收视口碑皆有建树的优秀作品。
主旋律佳作活跃荧屏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回归“人”本位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全国广电系统创作和播出了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和人物传记类电视剧作品,荧屏之上,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中的许多都报名了本次白玉兰奖的评选,有反映伟人革命、工作和生活的《彭德怀元帅》《海棠依旧》《毛泽东三兄弟》,有根据革命历史事件或战役改编的《怒江之战》《彝海结盟》《宜昌保卫战》,也有今年年初在央视热播并受到热议、反映一代廉吏生平的《于成龙》。
纵观2016年电视荧屏上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说教”少了,人情味足了。在《彭德怀元帅》中,观众不仅看到了彭德怀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故事,也看到了许多围绕在领袖人物身边的如警卫员石头这样的鲜活的小人物的成长。这些小人物、小细节不仅为厚重的历史正剧增添了活力,更让观众觉得“接地气”,觉得真实,拉近了与那段峥嵘岁月的距离。
与此同时,《彭德怀元帅》和《海棠依旧》等剧也花了不少的笔墨用以刻画伟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彭德怀与浦安修无怨无悔地走过枪林弹雨,严肃的外表、革命的火热之中也有爱情的浪漫和内心的柔软;周恩来与邓颖超携手一生,他们的爱情时时刻刻与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的冷暖紧紧相连,所以即便伟人已逝,西花厅的海棠花仍常盛放。
现代都市剧走出“家长里短”老套路
现实主义之手紧握时代脉搏
曾有一段时间,现代都市题材的电视剧陷入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没完没了”的“套路”之中,虽然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却或多或少与艺术创作之“真”之“善”之“美”背道而驰。2016年,不少电视剧的创作者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挖掘出了新角度和新思路。
在参与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选的报名名单中,我们看到了首次深度植入“二次元世界”,以完全年轻人的视角体味爱情的《微微一笑很倾城》,也看到了把都市白领群像刻画得入木三分的《欢乐颂》,更看到了从教育问题入手,把中产阶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血淋淋”地铺在观众面前的《小别离》。除此之外,《小丈夫》以“姐弟恋”为出发点,把“黄昏恋”“女追男”“离异再婚”等多种非传统的感情线设置带上荧屏,《好先生》中大量运用闪回、插叙手法,给电视剧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等等,都是电视剧创作新思潮的具体表现,也是当下社会现实、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
谍战题材电视剧步入“偶像时代”
古装仙侠剧用美好情感+新颖手段征服年轻人
过去两年,以《琅琊榜》《伪装者》为代表的一批正剧、历史剧出现了“正剧偶像化、偶像剧正剧化”的态势,是电视剧创作品质提升、与市场需求高效结合的象征。
在此次报名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电视剧中,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献礼建党95周年的电视剧《解密》,讲述潜伏在汪伪特工总部为党秘密传递信息并成功“窃取”汪伪政府重要作战计划故事的电视剧《麻雀》,展现进步女青年在历史洪流中找到革命信仰、为家国大义成长为优秀特工的电视剧《胭脂》,以及反映中国第一代公安战士革命历程的电视剧《黎明决战》等都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代表。年轻的、极富人气的“偶像”演员纷纷参与谍战题材电视剧的拍摄,让原本就悬念迭生的谍战戏更多了一分赏心悦目。
另一个喜人的现象是,以往多被视为低龄向、少女向的古装仙侠剧也在IP改编汹涌的浪潮之中“淘”出了“金光”:不仅制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还充分挖掘出了深藏在每个年龄层、甚至不必区分性别的观众心中的“少女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青云志》《锦绣未央》《大唐荣耀》等电视剧,在保证了此类型高的“赏心悦目”程度的情况下,竭尽所能地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专一的情感的期待,展现了青春正能量。而与此同时,这些电视剧还充分运用融媒体手段,通过“热搜词”“热门话题”“表情包”“高能视频”等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与发散,效率极高,最终“征服”了许多口味刁钻的年轻人。
根据《第23届上海电视节节目报名需知》的要求,报名参加本届上海电视节的节目必须是在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首播或制作完成的电视作品,节目报名截止日期为2017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