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题材纪实精品:以影像作舟,“渡”古今文化
随着纪录片受众的年轻化,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作品纷纷探索新潮创意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互通,让传统文化在当下重新浮现诗意和生机。在今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报名作品中,就有不少守正出新的纪录片佳作——《我在故宫六百年》走近红墙黄瓦,讲述匠人精神代代相传的故事;《与古为友》条分缕析古今之变,见证传统文化的当代繁荣;《敦煌:生而传奇》回望大漠变迁历史,展现敦煌文化的源远流长;《西泠印社》以金石印学为题,论君子之道与立世哲学。这些行走在不同文化场域的纪录片作品,通过穿越古今的对话,告诉世人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只会历久弥新。
《我在故宫六百年》
故宫是当代中国人对于自我身份和共同历史的重要认同符号,故宫的古建筑则是紫禁城600年最有力的见证者和诉说者。《我在故宫六百年》不仅记录了宫墙之内的匠人对一砖一瓦的细致呵护,还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宫城发生的奇妙联结,向观众揭开了紫禁城600年青春永驻的奥秘。与其姊妹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脉相承的是,该片真正打动观众的不只是匠人们高超的技艺,而是故宫人数十年如一日对这份文化宝藏的热爱。
《与古为友》
该片以“跨界”对话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文化进行碰撞,艺术家们在看似不相关的古今领域里,找到了内在共通的精神本质。比如,中国诗人寒山的诗歌,是如何深刻影响美国著名摇滚歌手鲍勃·迪伦,而作为舶来品的中文说唱,其歌词押韵又是怎样借鉴唐诗格律。该片每集节目至少会邀约一位流行文化的创作者,与一位在传统文化领域颇具声望的前辈进行对话,内容涵盖了音乐、街舞、料理、摄影、文创、家具等领域,为观众一一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繁荣演变。
《敦煌:生而传奇》
纪录片借由班超、仓慈、沮渠蒙逊、武则天、洪辩等曾改写敦煌历史的人物,串联起敦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沉浮,写就了一部流动着的敦煌史。同时,该片还以全球化的视角,讲述敦煌文化对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影响,展现出中外文化交融的真实历史图景。此外,孤寂苍凉的戈壁影像和时不时由大漠深处传来的驼铃声声,均构筑起了独特的敦煌印象,让观众浮想联翩。该片由中外跨国团队共同合作,并推出中英双语版本,向世界同步讲述敦煌故事。
《西泠印社》
创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有着“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纪录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诉说了金石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展现了西泠印社如何在百年历史中成为中国文人尊崇的文化高峰和西方仰慕者追寻的文化圣地。纪录片虽以金石“刀法”为题,实则展现的是君子的“活法”,若将《西泠印社》每一集的标题串联起来,恰似一部人生哲学——人生于世,先习《刀法》,再正《衣冠》,后寻《兄弟》,再拜《师父》,努力而成《大师》,最后修成《君子》。
多年来,上海电视节不断推动着中国电视文化和电视产业发展,促进中外电视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一直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今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报名作品中囊括了许多精品力作,它们以更包容、更广阔的观察视角,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诠释,通过年轻态的影像表达,让更多观众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和蓬勃生机。这些主流纪录片的创新之作主动承担起古今文化“摆渡人”的重要责任,同时也为同类作品的破圈传播提供了绝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