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3

剧评精选 | 另一个东北——评网剧《漫长的季节》

 

2024530日,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揭晓了备受瞩目的入围名单。其中,《漫长的季节》以其深刻的故事和精湛的制作,荣获最佳中国电视剧提名,成为业界焦点。辛爽导演凭借该剧荣获最佳导演提名,而于小千、潘依然、陈骥则凭借其原创剧本入围最佳编剧(原创),范伟与陈明昊分别入围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展现了该剧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成就。在连绵的梅雨季节,重温《漫长的季节》,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东北那明亮而干燥的秋日阳光下,让人身心清爽。

 

20235月,东北导演辛爽的新作《漫长的季节》以其9.4分的豆瓣高分,刷新了国产剧的评分纪录。剧中对东北小城的描绘,尤其令人难以忘怀。作为南方人,我对东北的印象大多来源于近年来流行的东北悬疑剧:那里是冰冷、压抑、颓败的。然而,《漫长的季节》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的90年代东北——一个在深秋阳光下明亮的桦林小城。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温暖的色调,为那些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命运,披上了一层鲜明的外衣,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东北叙事世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社会深度。

 

WX20240424-132801.png

 

2015年始,一批1980年代出生于东北的工人家庭的青年作家——双雪涛、班宇、郑执等——纷纷发表以子一代的视角,讲述父一代的下岗往事的小说,学界评价东北子一代的登场,不仅是一个文学事实,更是一场不但包括文学而且包括电影、音乐在内的全方位的文艺复兴。这次复兴间接推动“东北悬疑”成为影视剧的热门题材,前有《白日焰火》(2014)《无证之罪》(2017)《胆小鬼》(2022),后有《双探》(2021)《平原上的摩西》(2023)《漫长的季节》(2023)。对比21世纪初流行的《乡村爱情故事》、《刘老根》等东北题材电视剧,“东北悬疑”的兴盛,将观众对“东北”的认知从“人均喜剧人”扭转为“充满戏剧张力的神秘之境”。

 

《漫长的季节》讲述了一个横跨将近二十年的故事,巧妙地运用了2016年、1998年和1997年三个不同的时间线,以一种交错的方式展开叙述。剧作从1998年的一桩凶杀案切入,遭遇性侵害的大学生沈墨,因复仇制造了一起连环杀人案。导演辛爽并没有在影片中明确标注每个时间点,而是通过精妙的转场、紧密相连的叙事线索以及演员们细腻的表演,使得时间线的转换流畅自然,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悬念,也带来了新颖的观影体验。剧中穿插的不同时代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东北地区特有的历史脉络和社会氛围,如王响的火车司机身份、李巧云的保健本问题、厂区宿舍的陈旧和拥挤不堪、热闹的夜市等,这一个个时代变迁中人们生活的日常状态,与任何一个南方小城的距离似乎也并不遥远。

 

微信截图_20240815150630.png

 

利用不同时空本身所暗含的叙事属性来丰富主题、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是辛爽一直以来导演风格的自觉表达,他曾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相较于悬疑事件的走向,更看重的是剧本里展现出的东北生活真实的质地,“我们在讲一代人的一生是如何过来的”,“时间是怎么平等地穿过每一个人,怎么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最终又怎么把这些痕迹都抹掉。”为体现剧本的“东北性”,辛爽特意邀请了“铁西三剑客”之一的作家班宇做该剧文学顾问。东北地域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漫长的季节》中超越了情节性的存在。而在其上部作品《隐秘的角落》中,狭窄的街道、老旧的建筑、密闭的房间内多重时间线的交叉叙事,也成功塑造了一个压迫、窒息的南方小城。正如不同的制作和烹饪方式决定了同一种食材的万种形态,同一类型题材的故事,通过导演们充满巧思的加工方式,也彰显出截然不同的审美快感。

 

此次《漫长的季节》在白玉兰奖上的多个提名,不仅是对它重塑东北形象的肯定,也引发了对地域审美和文化认知的重新思考。在东北悬疑盛行之后,悬疑作品的下一个繁荣之地会是哪里?无论西南还是川渝,海岛还是苗寨,地方文学的蓬勃发展与丰厚滋养,必将是推动下一波文化浪潮的坚固基底。

 

作者: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