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会客厅丨评委共聚,探讨创作真谛,分享艺术思考
6月28日,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动画片类别评委、动画片《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类别评委、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海外电视剧单元评委、法国演员安地做客白玉兰会客厅,畅聊评审经历,分享深度思考。
陈廖宇:
要保持对于动画的新鲜感
陈廖宇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他担任总导演的动画片《中国奇谭》,在去年第28届上海电视节上获得白玉兰最佳动画剧本奖。
今年,陈廖宇担任白玉兰奖动画片类别评委。对自己身份的转变,他戏称为“高考上岸”,没有了当“考生”时候的忐忑,但评委有评委的压力,“你特别担心应该受到奖励的人没有受到奖励。”而对于目前中国动画的发展,陈廖宇觉得本质上是要有生命力,而多元化是有生命力的源头,“我个人认为,花园里有各种品种的花,花园才会有生命力。只种一种花,种得再好,也会让人觉得单调,觉得单一化,生命力很快就会枯竭,所以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近些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也影响了动画产业。对此,陈廖宇表示,任何一项技术的出现,我们首先不用抗拒它,应该是了解它,掌握它,欢迎它。“就像你工作中来了一个新的伙伴,能力很强很厉害,画你不会画的东西,写你不会写的东西,你不应去排斥他,大家合作共同去创作、去挑战,才有无限的发展可能。”而正是这样的无限可能,陈廖宇觉得才是动画吸引创作者的地方。对于年轻的动画创作者,陈廖宇希望他们保持住新鲜感,“保持那种新鲜的眼睛,保持更加原始的心灵,一定对创作会有更大的好处。”
萧寒:
纪录片,真实最动人
执导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百年很长吗》等纪录片剧集的萧寒,担任了本次白玉兰奖纪录片类别评委。说起自己的评审思路,萧寒提出首先作品要打动人,当然这个的前提是真实,“我觉得真实是纪录片最大的力量,真实会带给人们更强烈的共鸣。”
萧寒毕业于中国美院,拍摄纪录片是“希望能够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观察表达出去。”所以,他拍摄的题材,他首先要被打动。比如拍摄《我在故宫修文物》,“因为就在那几个小院里面有一群特别动人的修复师。”拍摄之前,他也不知道有这样的一群人,有这样的一份职业,是用这样的方式度过他们的一生的。“包括后面我拍《一百年很长吗》,拍其他的那些手艺人、非遗传承人……我被吸引的点一定是那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活法,他的工作,他面对生命的态度打动我了。”
目前,萧寒仍旧在进行非遗手艺人纪录片的创作,但他未来希望能够进行更多方面的尝试。“尤其现在短视频、短片的流行,观众观看习惯的变化,让我也觉得我们是否可以去尝试做纪实形式的短视频,甚至包括和一些直播的形式做碰撞和尝试。”对于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萧寒也很愿意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前提是“一定是真的非常棒的打动你的选题,我会觉得值得我们去帮助你。”
安地:
创作者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担任海外电视剧单元评委的安地曾闯荡好莱坞十余年,参与了《异形4》《谍影重重》《蝙蝠侠》《史密斯夫妇》等好莱坞大片的美术和特效制作,后来曾在姜文执导的电影扮演过角色,前不久他参演的电视剧《承欢记》已播出。
安地说自己作为一个参演了多年电影电视的演员,深知创作者不易,所以担任白玉兰奖的评审责任重大,压力很大,也很谨慎,“好在其他评委也都非常专业,我们的讨论坦诚认真,所以最终产生结果是一个很快乐、很有意思的事儿,我也学到了很多。”在担任评审工作中,安地很看重电视剧的原创性,“每一部好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创作者就应该去找最独特的东西。”甚至哪怕可能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但是你找到一个特别独特的视角,也可能就会有一个很精彩的叙事方法,成为一个精彩的剧集。”
安地还举例说,最近随着短剧的兴起,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新叙事手法,“有的剧它是一个故事线,但每一集是不同人物的叙事角度。”因此吸引了很多出色的编剧和导演都加入到了短剧行列中,“现在很多这种类型的电视剧跟电影一样,制作水准非常高。”安地最近除了演戏也在创作剧本,“我的梦想是做一个音乐电影,就是不同音乐对人的影响,摇滚乐、传统音乐……”因为在他看来“音乐是人类最早的一个创造。而且音乐是超越了语言隔阂,是可以跨国界的艺术品种,所以我想做音乐电影。”
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协办,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