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8

“白玉兰对话”电视论坛|新质传播力解码中国视听未来

在6月26日举行的“数智赋能影视新价值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发布《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精选内容,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分析处处长李庆国分享《中国视听大数据收视数据发布(2024)》中的部分内容,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燕振发表主题演讲《媒体深融背景下的影视内容创新与产业赋能》。论坛上,三位行业研究者分别就电视大屏收视新特点、长视频播放新趋势、影视内容创作如何实现社会与经济价值双赢等话题阐述观点。



祝燕南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围绕《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我主要想分享两个部分:第一,视听新媒体在汇聚新动能和展现新作为方面,展示出越来越强大的活力;第二,视听新媒体行业的新变革和未来应该承担的使命。


第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网络视听作为主流舆论阵地的地位更加巩固。在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局之年,视听新媒体行业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重大的使命担当,在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奏响了时代强音。


第二,网络视听已成为推动我们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先锋力量。去年网络视听市场收入首次突破1.1万亿,其中纳入广电统计的视听服务机构总收入达到了7795亿元,同比增长16%。网络视听高速发展带来了更多新的增量,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


第三,网络视听不断地打造多元化、精品化节目体系传播的矩阵。随着主旋律作品数量和内涵的增加和加深,包括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网络动画片、网络视频在内的各种网络视听产品,都涌现出了一批正能量的作品,全网播放量达到了515.3亿次。


第四,在新技术的加持之下,网络视听在内容开发、制作、宣发环节的生产力都在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转化出新的创意力、制作力、生产力、传播力、研究力,尤其对海外市场的传播影响深远。


第五,网络视听综合治理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总局一直关注着长视频、短视频、直播三大领域,已形成常态化的管理;不断加强对VR、AR,还有互动节目、特别是微短剧的监管,实施发行许可证制度。


第六,网络视听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优势不断提升。目前,中国的微短剧在美国微短剧市场已占据80%的份额。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上,由国内网络视听平台和广播电视新媒体搭建的账号,也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第二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视听新媒体面临诸多突出的问题和紧迫的形势。内容总体存在高原不高、高峰较少的现象,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全球传播的优秀作品还不够,影响力还不大。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主旋律,各个平台主体都要在这个方面加强思考,总结过去经验,探索好我们未来发展的道路。


第三,精品供给,内容为王。尽管AI技术发展迅猛,冲击着“内容为王”的地位,但就现阶段而言,狠抓内容创作仍然是必须遵从的规律。


第四,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AI已成为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标配,如何实现全维度的融合落地,应当引起行业高度重视。


第五,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一定要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大功夫。无论是在地化传播,还是海外传播,“服务”都是一个基础。我们需要打造一个从内容到模式、平台、服务的立体化的国际传播体系。


李庆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分析处处长、正高级工程师


从去年8月起,全国广电行业开展了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近一年以来,全国的直播用户保持了连续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各月的活跃率均超过了去年的同期。从数据看,双治理工作有效地拉动了用户回归大屏,带动了频道节目收视率的上涨。随着收视的活跃,今年上半年的大屏视听内容也呈现出了一些亮点。


理论专题方面,《认识你真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在21个卫视频道进行了展播,在12个省区进入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的前二。东方卫视的《这就是中国》,采取了创新的节目制作形式,首次走出国门录制,3集特别节目均位列同时段地方卫视收视的前三。江苏卫视的《时代问答》也位列今年上半年理论节目收视的前三位。


文艺节目方面,《歌手2024》采用直播开唱和双屏融合方式,创造了今年以来省级卫视收视率的新高。节目播出7期,每期都位居同时段收视率的第一位,同时带动全国范围省级卫视在周五晚上的收视率较4月份上涨了超10%,对整个大屏具有非常良好的带动作用。


剧集方面,在文旅融合、文学改编、现实题材方面有多部优秀作品涌现。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带动了大理的旅游,成为“影视+文旅”的一个案例。今年《我的阿勒泰》以质朴的表达,让新疆的旅游火爆出圈,每集的收视率超过2.6%,在新疆地区的首播,收视份额超过了20%。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繁花》,收视率一直在1.7以上,位列央8上半年收视率的第二位。《庆余年》全剧的收视率在1.53,收视率一路攀升,结局较首集上涨将近50%。


今年的现实题材剧中,《城中之城》《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南来北往》,单集的收视率都超过了3%,《城中之城》突破了3.8%,创造了今年单集收视最高纪录。


微短剧今年频繁亮相大屏,在收视方面展示非常高的收视粘性。《大妈的世界贺岁篇》《别打扰我种田》《我等海风拥抱你》《鉴心》等,每集忠诚度都超过了75%,有的都超过了85%,观众的观看完成度很高,追剧的连续性非常强。


崔燕振

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在媒体深度融合叠加智能传播新的条件下,对于流量密码的捕捉,构成了今天全媒体传播进化的主要方向。2024年,在广电传媒和营销传播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新质传播力。在今天来看,核心的特征就是以温暖现实主义这样一种叙事和表达,来引领这个时代人们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注意力、共同的消费取向。


可以说,在温暖现实主义的逻辑下,几乎每一个优质内容的创作都会对现实的场景和消费,包括人们的情绪情感,形成一个鲜明的引导。试想一下,像上海这样一座城市,我们有多少近现代优秀的影视作品聚焦过它、关照过它,不用说去年流行的《繁花》,让这座东方大都市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传媒视角下的证券和金融业那样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就像头两年爆火的《安家》《蜗居》,反映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这样一种敏感话题的题材,又触动了多少年轻都市白领和一代青年人的思考。更不用说《建党伟业》这样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以及前两年大家所关注的四行仓库这样一个抗战题材,都给了这座城市以多视角的展示,给了这样一个消费中心城市更多的视角和印象。


近年来,短视频和微短剧带火了一些城市的旅游,带火了一些城市一时的消费,但是短视频包括微短剧,由于故事讲解的简短和残缺,只是完成一个存在感的确立和热度的刷新,很难积累长期的品牌资产,去长期影响人们对一个地方更深认知和忠诚。但是优秀的影视题材,通过长视频和大屏带来的故事和情感表达,是人们在心灵深处长久难以忘怀的,并且会逐渐发酵的。就像优秀的长篇小说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本和载体,优秀的长视频和大屏内容,一定会长久地构成和影响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印记和消费流行,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总体来说,我觉得在全链路、全环节、全流程的内容设计和制造,让我们今天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视角,更多有力的连接点、接触点和价值点、传播点。今天新的传播视角和传播手段、传统技术,让我们的广电同行有了更多关照社会、反映时代、接近人们生活以及抵达人们内心最好的方式和途径,也有燃点、爆点和热点让大家去捕捉、生成和创造。




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协办,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