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白玉兰对话”电视论坛|给政策、创生态、抓创作 上海助推微短剧产业跑出“加速度”

作为一种新兴的、活跃的文艺形式,微短剧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微短剧创作者趋于多元化,专业化分工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日趋成熟。

 

为了加强微短剧创作引导和精品创制的示范引领,在6月25日举行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论坛:上海微短剧大会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重点发布《关于上海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按照市文旅局部署要求,松江区、杨浦区同步推出微短剧产业扶持政策。大会现场还举办了上海微短剧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仪式和中文在线集团微短剧进驻上海签约仪式。

 

会上,行业内多家知名公司对正在开发的微短剧项目进行了展演推介和创作分享。仪式后,大会还举行了圆桌论坛,来自互联网视听行业的代表就“微短剧产业发展和精品创作趋势展望”等话题展开讨论,为探索产业跨界深度融合发表真知灼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杨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晓敏为大会致辞。

 

杨  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

 

对推动微短剧打造精品力作,构建良好生态,实现创新驱动,有以下几点期望:一是要坚持导向为魂,人民至上。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生活中汲取营养,关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二是要精品意识,追求卓越。要以叫好也叫座的为创作目标,既不趋意迎合,也不曲高和寡。要通过有质量保证的流量、有流量牵引的质量,使优质微短剧内容真正深入到百姓心中。

 

三是要关注生态构建,规范秩序。要注重微短剧产业链的合理构建和持续优化,不断延伸微短剧产业链的触角,积极融入经济发展大局,探索跨界融合协作,提升微短剧的社会关注度、参与度和美誉度。四是要注重科技赋能,培育创新。善用技术,鼓励创新,让微短剧的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共振呼应,促进微短剧产业迈入更加欣欣向荣的新的发展阶段。

 

钟晓敏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近年来,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广电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高度重视微短剧的发展。按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部署要求,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全力推进沪产微短剧精品化的发展,努力打造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其中,《大妈的世界》成为全国首批入选总局优秀网络视听节目的微短剧作品,也是2022年度总局网络视听优秀作品特别节目中唯一上榜的微短剧项目。2023年,在沪的微短剧产业相关企业已经超过了200家,市场规模约55亿。我再次代表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广电局,热诚地欢迎致力于微短剧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投资上海,落户上海。盛情邀约微短剧内容的创作者,相聚上海,扎根上海,与上海的这片热土共同成长。

 

 

罗  毅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作为全国网络视听产业内容创制高地,上海深厚的影视产业积淀,为微短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综合的优势。为进一步抢抓布局微短剧的新赛道,打造网络文化消费新的流量高地,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广电局携手杨浦、松江、闵行三个区共同制定的《关于上海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

 

本次出台的微短剧产业政策,在立足上海城市定位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精品内容的引领性,产业园区的集聚度、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和精准政务服务的功能性发展愿景,力争在三年内推出300部以上的精品微短剧,培育壮大10家行业的龙头企业,年度微短剧的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实现空间集聚、主体丰富、创作活跃、科技赋能、精准服务、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

 

市区两级将统筹部门预算,设立上海网络微短剧产业引导经费,优先支持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支持规模达到5000万元;重点支持一批紧扣时代脉搏、凸显上海特色的微短剧项目,单部微短剧将给予最高300万元的经费引导;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微短剧特色会展活动,给予最高100万元的经费引导;对商旅文体深度融合类的爆款微短剧,给予最高100万元的经费的引导。

 

顾建斌

上海市松江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松江区根据市文旅局统一部署,依据松江区《关于促进上海科技影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精心梳理了松江区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政策清单共15条。

 

其中,资金类政策10条,如针对获得国家、上海市微短剧产业相关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最高可配套资助300万元;针对热播的微短剧作品,最高可奖励100万元;针对获奖的微短剧作品,最高可奖励430万元,针对获奖的个人和团队最高可奖励50万元。保障措施5项,包括打造微短剧拍摄制作集聚区,建立松江区微短剧内容省审查服务中心,加强微短剧内容创作的引导,提高微短剧企业服务的精准度,构建微短剧人才培养体系等。

 

王  浩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为促进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杨浦区将推出11条微短剧产业扶持政策。在促进产业集聚方面,对新引进设立的微短剧行业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150万的租房补贴。

 

在区内落户设立的国家级或市级行业协会,给予最高50万元的开办费补贴和房租补贴。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微短剧活动,给予最高200万的政策扶持。在鼓励内容创作方面,对微短剧作品入选广电总局优秀作品评选或获得知名电影电视节奖项的,给予最高200万的奖励。杨浦区出品的微短剧在国内主要视频网站上线播出,根据各方面指标,给予最高200万的奖励。此外,杨浦区还将在支持企业创新、加大资金支持、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配套举措。

 

 

本次活动由泛文娱内容产业研究机构东西文娱承办。当天,以“风向与方向,微短剧产业发展趋势展望”和“微短剧精品创作趋势展望”为题的圆桌论坛吸引了业界十余位嘉宾参与讨论,东西文娱管理合伙人曹虹担任主持。

 

圆桌1

风向与方向,微短剧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曹睿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银河工作室负责人

 

现在无论是平台还是机构,给予整个产业一个非常公开、开放、可持续的发展政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政策,我们创作者才可以安心地去进行做生产,整个产业才可能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

 

在消费趋势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微短剧,我们整个消费数据越来越大,构成了我们整个产业的大盘。在微短剧产业中会有各种行业的人进来,包括营销、培训、论坛,会让整个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中所有的人都能有一个很好的商业回报。

 

南亚鹏

枫叶互动副总裁

 

海外的短剧市场现在还处于“蓝海”,2024年Q1的全球短剧市场的营收金额,对比同期增长了十倍以上,这个增长趋势还在快速上升中。但目前海外的本本土地制作的内容供给严重不足,而中国已经是全球产能最大的一家,既使是这样,我们离整个市场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机会。

 

中国的短剧想要“出海”,我建议可以跟一些海外头部平台进行合作,通过他们进行一些当地的本土化的拍摄改编,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海外用户更能接受这个故事发生在自己的周边,由他自己熟悉的欧美演员去演。

 

王海月

快手星芒短剧业务负责人

 

今年,快手在政策上做了迭代,取消了过往爆款作品验证,给更多新入局的创作者更开放的空间,去做更多的创作。同时,快手也给到了相应的流量、现金等各个维度的帮助,让大家更好的成长。

 

在技术部分,AIGC的能力对于短剧的创作,在生产效能上有比较多的提升,快手首部纯AI制作的短剧很快要跟大家见面了。好的内容也是一个好的生意,大家都在聊C端的内容付费是怎样的,好的内容在B端这里也是可以拿到收益的,所以在品牌客户变现方面,也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发力点。

 

赵维晨

小红书互联网和文娱行业群总经理

 

大家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要把原来一个小时的内容浓缩到1-3分钟之内,这对内容供给的要求是更高了。但这种精品化、高端化的趋势,确实又跟我们小红书社区战略、商业化战略不谋而合。为了能够更好地进入到这个赛道,首先我们需要去创造一个精品微短剧的生态,从投资人、品牌方,到内容的生产方、发行方、平台方,我们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需要有高度拥抱精品化、高端化的基本共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整个产品链路上面会给到各个参与方更多的扶持,让大家更好地参与到在小红书生态里面去做短剧的宣发、内容制作、投资,实现非常长效的用户经营和商业转化。

 

周元 

柠萌影视联合创始人、执行副总裁

 

柠萌作为一家精品影视制作公司,我们三年前就开始布局短视频内容生态,我们从内容视角来看,核心的驱动因素就是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我们之前做的精品长剧,无论在长视频平台播,还是在电视台播,我们都在短视频上获得百亿以上的大的流量,我们感觉在短视频平台上也需要非常多的剧情向、精品向的内容。

 

概括来说,一切要从用户出发,用户如果有很强烈的精品化的对短剧的需求,这个行业的驱动因素永远在那里。自从发现短剧之后,我觉得中国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领地,我们可以跳过迪斯尼、奈飞,把我们的内容直接输出到海外,这是让我非常振奋的一件事。

 

张元

哔哩哔哩党委副书记、纪录片及精品短剧总监制

 

从短剧精品化的角度来说,如何把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转化成我们生产当中的势能,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诉求的表达,也是我们输出品牌核心价值的方式。B站聚集了非常多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我们也想让他们有更多的动力。接下来,我们会集中更多的宣推、运营、流量、市场等等资源,向短剧板块倾斜,形成一个B站的精品微短剧创作生态。

 

同时,我们也在加强对用户的观察,比如碎片化时间带来的一些消费习惯的改变,我们要主动捕捉变化的规律和惯性,然后用更适应的内容去匹配,这个也是精品微短剧内容发展的一大诉求。

 

圆桌2

微短剧精品创作趋势展望

 

陈宣

完美世界影视副总裁、完美宣言总经理

 

目前微短剧消费市场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内容信息密度比较大,情绪浓度很高,以及情节密度反转密度比较强的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刚需”;其二是用户黏性很强,每天消费微短剧时长在增加;其三是用户和创作者之间的互动非常紧密。

 

所以,我们做内容的时候,先要找准自己的垂直用户,他们愿意看什么内容,我们垂直做这种创作的开发。同时,我们需要及时了解用户对我们项目的反馈,在每一个项目中迭代我们的创新点。我们一直强调做垂直类内容,偏女性题材,家庭、爱情、婚恋这个大的题材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但是目前也有非常多新的题材出来,比如说喜剧、悬疑、奇幻等等,未来,我们会在储备的项目里面做元素的叠加,在女性赛道深耕的同时加一些新鲜的元素进来,扩拓宽我们在微短剧方面的可能性。

 

刘沐晗

七猫影业短剧负责人

 

作为一个IP平台,我们的职责就是从源头把控内容的精品化,我们对内容分了很多赛道,比如说男频、女频,这些在开发短剧上面也是有着天然优势的,我们对不同用户的分类和短剧赛道几乎是完全重合的。我们也有一些元素的叠加,比如说女性悬疑、社会悬疑、硬核悬疑、软科幻悬疑,比如AI类的悬疑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用数据说话,利用大数据、人工+算法,双管齐下,去进行一个生态的运营。在这个当中我们会筛选出来比较符合短剧赛道的用户喜好的内容。两者叠加,我们未来希望能形成一个数据模型,来给大家提供一些便利的利于创作的条件。

 

穆玉强

上海开心麻花网生内容负责人、制片人

 

开心麻花在2020年开始做微短剧,目前在创作中觉得有几点变化:第一,整体的制作水准,包括质量、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用户对于作品里包含的情绪价值、情感浓度,以及情节的张力要求越来越高;第三,短剧的类型层出不穷,随着类型的增多,短剧用户的覆盖人群也越来越广。我们之前尝试过用喜剧的方式去创作,但是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尊重市场的规律。我们目前在做的两个分账题材都是两个女频,一个古装、一个民国。

 

我们现在聚焦的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创意设定、情绪张力和魅力人物。除此之外,我们也在开发一些男频领域的题材,这一块儿的市场还存在空缺。而在文旅+喜剧的这种新的探索上,我们也希望能够往前继续推进。

 

谢佳冰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咕咕工作室精品短剧负责人

 

今年我们关注到男频市场是非常具有潜力的,不管从跟游戏结合的互动短剧,还是规模很大的小程序剧当中,都可以看到男性对于短剧的消费能力是非常高的。我们咪咕视频是一个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的视频平台,我们70%的会员都是男性,今年我们会以自制和定制的合作模式来打造我们的男频悬疑剧场。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现在市场上流量非常好的男频向的内容,比如说从小程序剧演变过来的一些故事都是可以的,包括我们自己的编剧也在研发一些类似《繁花》这样的内容题材。

 

此外,我们还希望用线上的短剧IP打通线下消费娱乐空间,比如沉浸式的剧本娱乐、话剧演出等,这也是未来短剧在商业化上的一个突破点。

 

杨菲

粒粒橙传媒短剧负责人

 

一方面,总局和市局的监管指导,为短剧精品化的发展提供了引领和护航作用,同时整个行业在发展,观众的审美能力也一直在提升,“精品化”一定不会是个口号,而会回成为创作者的一个门槛。与此同时,多元化也是一个趋势,现在短剧细分的题材越来越多元化,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说明短剧观众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包括他有广泛的兴趣点和很高的内容接受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馈信号,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路走的越来越宽。

 

此外,我们看到很多短剧用户更在乎情绪价值的消费,他们希望能在内容中去映射自己,他们希望从中能够抒发自己的心声,这点是特别好的启发。未来我们创作短剧过程中要不断地审视我们的题材和内容,更好地跟观众进行链接和共情。

 

宗楠 

皓源影视创始人、《执笔》总制片人

 

目前市场上的短剧都是强设定、强反转、强人设这样一个走向,而我们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想法,就是“真下沉”和“高立意”。我们觉得下沉市场贴近生活,能够表达每一个所谓的大家都觉得接地气的一个内容,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挖掘和提高作品的艺术立意,这是我们认为精品短剧应该走的一个方向。

如果要寻求商业化,大家可以去看一看TO B端这个赛道,这一块对于内容的开发更着重于服务品牌的策划营销的方向。另外,还有更多的商业化变现模式,比如说品牌化定制,剧场化的变现链路,甚至最后发展成为带货,这个是比较长远的商业模式。

 

 

 

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协办,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