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对话”电视论坛|以节展为桥,让好故事跨越山海超越隔阂
国际节展作为影视内容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内容的海外传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促进影视产业发展创新。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加强与国际影视界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成为了当下中国影视内容“出海”的重要课题。6月25日,在本届上海电视节举办的“国际节展与视听内容合作论坛”上,海内外电视台、国际节展、内容平台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就国际传播与合作趋势、中国精品内容与模式出海实践、国际节展合作赋能电视产业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共论国际传播与合作的新机遇。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史志燕为论坛致辞,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副主任董彦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游海洋出席活动。
史志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
国际影视节展是视听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中外视听节目版权贸易、合作合拍、合作播出提供了重要交流合作契机。我愿借此国际节展之际,就加强中外视听合作,分享几点建议。一是加强中外合拍,以合作制作打开市场空间。积极开展合作合拍、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不断丰富视听作品的创意题材和表现形式,为中外观众奉献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永恒价值的精品力作。二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展视听产品的全球影响。我们必须推动建立立体、多元、融合的传播渠道,让视听节目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实现精准有效传播。特别是借助国际机构不断创新传播合作营销渠道,共同提升视听内容国际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是强化技术赋能,打造广电视听发展新生态。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变革,加强视听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创新视听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为提升视听产业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董 彦
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副主任
如何借助影视这一“桥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好的故事能够跨越山海,超越文化的隔阂。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将内容的原创性和感染力置于首位,深入挖掘和呈现人类共通的情感。我们应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元素与国际观众的审美和认知相融合,以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触动国际观众的心灵,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其次,跨国合作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影视产业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应积极寻求中外合拍的机会,通过加强项目开发与制作,学习国际先进的制作理念和技术,融入多元化的视角,丰富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第三,开放协同是拓展中国影视国际传播渠道的关键策略。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合唱”中,政府、企业、行业机构和民间组织等传播主体应各自发挥特色和优势,形成合力。此外,充分利用国际影视节展等重要平台,通过参展、展映、交流等形式,提升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舞台的曝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这样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协同协作,将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中国故事更好走向世界。
圆桌1
国际节展如何赋能电视产业创优革新
陈果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
今年上海电视节的论坛和市场活动,在数量上比去年有明显的提升。我们希望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够忙碌起来,一场赶着一场,去收获更多新鲜的资讯。我们希望能更大地发挥国际交流平台的作用,尽量多的活动都能请到中外嘉宾一起同台,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今年,我们也邀请了来自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影视机构,来这里发布他们国家在合拍、发行方面的最新政策,让全球电视人在上海能获取到一手信息。除了不断提升活动的丰富度外,我们也非常关心市场的交易情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影视企业能在这里达成交易。这几年,国际市场也在快速恢复中,海外买家也开始回归,今年我们也特别加大了海外买家的邀约,在数量上,比往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也尽可能在这之前就帮助这些买家去寻找一些中国潜在的一些客户,然后去帮他们预约好时间段,请他们能够有一对一的洽谈机会,向客户亲自推介他们的产品。像今天有个巴西电视台的买家,是第一次来中国,我们帮他匹配了很多潜在的中国影视企业,希望最终能促成他们之间的一些合作。
吕剑
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
香港是内地影视作品出海以及海外的影视企业打开内地市场的重要通道。十四五规划给予香港的“八大定位”中,有一个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贸发局每年在香港举办香港国际影视展,是亚洲首要的影视娱乐内容的推广及交易平台,一直以来积极协助内地和亚洲文娱企业将影视作品出海,以及海外企业进军亚洲和内地庞大影视市场,包括在影视项目开发、投资出品、制作拍摄、艺人资源、海外发行、衍生品开发等方面促成对接与合作。此外,香港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区域合作平台,近些年来我们留意到中国的内容越来越受到海外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我们积极推动业界合作,透过香港平台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例如:《三十而已》今年在香港国际影视展特别做了一个现场推介会,宣布了这部戏在泰国的翻拍,而且这部剧已经和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国家和地区的头部平台达成了合作。上海的耀客传媒在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期间,和俄罗斯的客户签了《穿越火线》海外发行的合作,在今年的影视展他们特别带来了《金庸武侠世界》,目前跟越南、泰国这些东南亚的客户已进入到签约流程。
普里扬卡· 斯里达兰
励展法国MIP Markets亚洲销售主管
作为国际节展的主办方,我们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进一步去支持本地的一些内容来进行出海和国际跨境交流。其次,我们的节展规模比较大,有一百个国家的代表与会,有着丰富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为了尽可能让所有参展方都能有一定的“能见度”,我们组织了很多论坛,包括展映展播,甚至是一些广告资源的支持,把参展方的内容推介给我们的观众。再者,就是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网格化的社交活动,比如小型的圆桌会、鸡尾酒会,让大家在一个相对轻松、非正式的场合去交流。另外,我们也会根据参展方的不同需求和目标去设计一些配对交流会,比如根据你出海的目标国家和市场,你的合作方式是募集资金还是制作伙伴,然后进行分类配对,把供需双方撮合起来。
圆桌2
电视内容国际传播与合作趋势分享
萨布丽娜·杜盖特
All3Media亚太地区执行副总裁
我们集团每年会制作4000部左右的内容,其中有很多是只为当地市场打造,也没有出海使命。但我们内部会评估这些内容,判断内容适合的细分地区市场,然后申请参加一些具体的节展。比如这次我们来到上海,我们也是专门挑选了一些合适的内容进行推广。过去七年,我们一直注重于这些纪录片方面的制作,这个当中有很多的制作都是在中国进行的,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其中有关于孔子的,也有关于中国学校的,这些都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非常好的推广。最近在奈飞上播出的有关兵马俑的纪录片,热度很高,但这个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那时我们就已经在中国展开了相应的工作。我们还发行过一部关于中国新年的剧集,由Lion TV为BBC打造,在中国已经有上亿人的观看量,它也是非常好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中国还有非常多精彩的故事,是纪录片制作的富矿,未来我们就是要向世界继续讲这些故事。
帕特丽夏·费恩利
BBC Studios纪实内容合拍负责人
梅一桢
Mediapro集团亚太CEO
我生活在中国,所以我自己有机会来看中文相关的内容,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的内容会在全世界大获成功。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影视内容在国际市场上的能见度正在与日俱增。而且,现在中国又有了像爱奇艺、腾讯这样国际化的大平台,你们在国内制作一部节目,通过这些平台就能够同时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影响力是很大的。《极地暗杀》是TMS最重要的系列作品,是国际制作的完美典范,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发行,该系列已扩展为三季三部曲,第一部于2020年上映,第二部于2022年12月上映,第三部将于 24 年第四季度首播(待定)。该剧展示了一个系列剧如何在截然不同的市场和观众中传播并取得成功。同样,该系列内容也是打破文化和语言障碍以覆盖尽可能广泛的全球受众的内容示例。
项娟
腾讯视频海外业务中心负责人
在海外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剧类型备受海外用户青睐。但是最为热门的仍是古装和都市爱情题材,每年都有相关作品在海外大获成功。除了传统剧集之外,综艺节目也成为“出海”的主力军。我们今年制作并播出的《创造营亚洲》将中国成熟IP推向海外,并打造了一款亚洲综艺节目。该节目不仅取得了空前的播放数据和商业回报,还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女团。在宣传推广方面,我们构建了行业内领先的社交媒体矩阵,在全球拥有超过1亿粉丝。这是我们做内容宣传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此外,我们还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能够与用户沟通互动的产品功能带到海外平台上进行开发和上线——比如弹幕功能,在开始时当地用户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但随着看到别的用户在发弹幕产生一些情感共鸣后参与讨论实时弹幕渠道中用户数量越来越多,这都是一些比较好的宣传和用户沟通的渠道。
游达仁
爱奇艺海外事业部副总裁兼亚太区负责人
现在我们的华语内容几乎是国内国外可以同步上线,不只是在当地有字幕翻译服务,还有配音版也能够同步上线,这对海外很多的观众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也可以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可以更容易的观看,享受我们的华语内容。最近,我们把《我的阿勒泰》带到的戛纳电视节上,我们不仅报名参加了主竞赛单元,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个首映活动。通过这部剧我们也把当地的人文、当地的美食,介绍给了很多海外的观众,也引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此外,我们在海外市场也做了很多线上的推广。在泰国,我们跟当地的电视台合作,在每天下午都有一个爱奇艺华语内容的固定时段,这样的话更容易培养当地的观众养成收视习惯。我们还通过进校园的方式,办汉服秀、看片会等各种活动,收集年轻观众对于中国内容的喜好反馈,为制定线上宣传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协办,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