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 18:00:31

剧评精选|流年如梦:从《城南旧事》到《漫长的季节》的三重记忆

 

在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评选中,《漫长的季节》摘得最佳导演奖。这部由南方企业投资,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故事的著名网剧,在上海抱得奖杯,颇具戏剧性。有人戏称,这是一部讲述“三位生活并不那么顺心如意的中老年人寻人的故事”。「1」与许多东北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出一辙,在这部剧中充满东北方言、风俗和幽默感,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文化氛围,使观众能够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东北特有的人文气息。但作品并未停留在案件的侦破和喜剧感的编织层面,而是以碎尸案和王阳之死的悬疑为诱饵,以电影质感的怀旧影像为介质,采用1997年、1998年、2016年三条时间线交织叙事,观照时代变迁中的个体生命体验与个体价值,逐步揭开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深层关系,使观众在抽丝剥茧的“探案”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沧桑。

 

 

在《漫长的季节》中,很多观众表示收获了“满满的回忆”,他们常常忽略了剧情,沉浸于那个让人既觉得亲切又惶然远去的时代记忆。这种通过讲述平凡百姓的故事,反映更广泛社会现象和更深层文化意蕴的创作手法并非导演辛爽的独创,上海导演吴贻弓于1983年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就曾经通过一个对街坊邻居充满好奇的小女孩英子的视角,展现了1920年代北京城的样貌。从《城南旧事》到《漫长的季节》,都是那种秉承“离地半米”的创作宗旨,通过貌似冷静,实则充盈脉脉温情的镜头语言,展现普通人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从而体现出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

 

 

戴锦华教授在讲授“认识中国的方法”时曾提出,“电影制造着我们的记忆和历史,当然,它也贮存着我们的记忆与历史,它作为记忆装置,也许向我们揭示了一种记忆的状态。经由记忆的状态,我们能够以某种方式去透视文化的状态、社会的状态、历史处境的真实境况”。「2」她的这一观点显然对于其它类别的视觉作品同样适用,优秀的电视剧同样能够成为个人或集体记忆的完美载体。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曾在他的代表作《技术与时间》(La Technique et le Temps)中跨越了哲学、技术理论、社会学和文化研究,对当代关于技术、记忆与文化传承进行了详细剖析。他认为,技术是人类记忆的一部分,电影作为一种时间艺术,通过剪辑和蒙太奇手法,创造了新的意义和时间体验,体现了记忆与时间的交织。电影中的时间流与观众的意识流相互作用,影响着我们对时间、记忆乃至自我的理解。他还在现象学创始人德国哲学家爱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二级记忆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将其与技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划分为三种层次,均在这两部优秀作品中得到了呈现。

 

「一」

第一记忆

(Primary Memory)

 

在斯蒂格勒的框架中,“第一记忆”指的是直接的个体的直接感知和即时感官体验,它是未经中介的、直接从环境中接收的感觉信息。《城南旧事》与《漫长的季节》所传达视觉信息具有高度的同质感,都做到了在细细碎碎的生活琐事之间,描绘出社会剧烈转型期的人情冷暖与社会风貌。其中,在《城南旧事》中,英子对老北京城南日常生活的观察,比如她在街上玩耍时所听到的叫卖声、看到的景象,观众都仿佛能够通过屏幕直接感受到那些老北京的街景、人物的服饰、方言对话等元素,构成了一种即时的感官冲击,这种直接的感知就是第一记忆的体现。

 

同样,《漫长的季节》中季节变换的视觉展现,也都是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视觉体验。譬如,导演运用了大量的暖色调,如金色、橙色和红色,捕捉东北秋天独有的温暖阳光和色彩斑斓的树叶,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这些色彩不仅美化了画面,也映衬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剧中王响、王阳一家居住的“晋宁桦钢厂生活区”,原是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云轮社区的第一生活区,这里高度符合剧中角色的生活环境,保留了故事所发生年代的样貌,与剧情紧密结合;剧中的主场景桦钢实际上是坐落于昆明的昆钢老厂区,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制作团队利用厂区的高炉、厂房、铁路等设施,完美还原了剧本所需要展现的工业时代背景。

 

此外,剧中的许多场景都选择了昆明具有年代感的老街道和老办公楼。许多与昆钢有渊源的观众在看完这部电视剧后大都表示认同剧中场景,有人在相关网络媒介上留言,“期待在剧中找到我们走过的那些足迹!”“钢三代满满的回忆!”“电视剧里的场景,再现的是无数人的火热青春!”“昆钢,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人生的喜怒哀乐,离开那片故土后,最怀念的是曾经住在十四冶那个山头的小平房,每个周末的中午铁定的吃上我老婆婆煮的米线,各人喜欢抬到门口,隔壁邻居一起边吃边聊,无比惬意!”「3」用导演的话来说,所谓“生活质感”,本质上是为一个故事选择一个舞台。“这个舞台到底像不像,对观众很重要。如果大家不相信那个舞台,也就不相信那个故事。所以我们要为故事选择一个非常真实的舞台。”「4」

 

 

「二」

第二记忆

(Secondary Memory)

 

“第二记忆”涉及个体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再现。它与个体的心理活动有关,包括回忆过去的经历、情感和思考。观众在欣赏《城南旧事》时,英子对已故父亲的回忆以及她对过去快乐时光的怀念,都属于第二记忆的范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可能会被那些与自身经历相似的无忧无虑的日子、童年的游戏和邻里关系触发对童年时光的深深回忆。

 

同样,在《漫长的季节》中,随着剧情时间跨度的变化,观众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变迁,从而激活个人的第二记忆,这些记忆成为连接个体与剧中故事的情感纽带。还是在昆钢的自媒体留言区,许多观众感慨:“童年满满的记忆!从记事到18岁求学离开。每天空气中呼吸的都是粉尘,父母上班的疲惫,从小做好了简单的饭,走一个多钟头给父母送饭,洗澡一次的难,在我幼小的心里就充满了对生存环境的各种不喜欢,发誓一定要离开这里!40多年过去了,远在异乡的我对曾经的昆钢只留下童年最美的眷恋!”还有人留言:“一九六九年七月五日,十六岁的我们一行同学四十多人由学校分配到昆明钢铁厂工作。各自前往机修分厂、二五零轧钢厂、耐火材料厂等车间开始了人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在这片深情热情十里钢城,我第一次迎来了一生中最宝贵最真挚的爱情!几十年过去了,她却让我至今都在深深的怀念!我的第二故乡,我最美好的青春永远留在你的身边!”“50年代,父亲复员南下支边来到云南后支援昆钢建设至今三代昆钢人,那时家情相同顽逆的我们每天穿梭在钢厂学校之间,成年后的我们自然成为一名钢铁工人接了父辈的班,然后与钢厂一起成长经历了许多众所皆知的故事。物是人非,逝者已矣!”「5」这些留言所讲述的已经不是他们在剧中所直接看到的场景,而是由于电视画面呈现所引发的情感与思考,这些“第二记忆”就像消化酶帮助分解食物一样,帮助了观众深入感受、理解、共情剧中人物的情绪与思想。

 

 

「三」

第三记忆

(Tertiary Memory)

 

斯蒂格勒所提出的“第三记忆”是与技术紧密相关的记忆形式,特别是视听记录技术创造的集体记忆,它超越了个体的生物学限制,包括书写、印刷、摄影、电影、数字媒体等形式。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后提出,“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共享‘过去’的过程和结果,人们是根据当下既定的社会框架来建构‘过去’”。「6」

 

电视剧本身作为一种媒介,能够保存并传递特定时期的文化、社会记忆和集体经验。在《城南旧事》中,英子通过阅读父亲留下的日记来了解家族的过去,或通过观看老照片来回忆童年老北京的生活场景,不仅让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回忆往昔,也为未曾经历过的年轻观众提供了了解过去的社会与技术记忆。而《漫长的季节》通过一比一还原的场景设计、细节化的道具摆放、抒情化的光影构建,塑造了一种跨越代际的群体记忆。在剧中,小到暖气、暖壶、茶缸、毛线、衣着、发型等道具陈设,与人物细节,大到厂房、游戏厅、录像厅、歌厅、大棚等房屋场景搭建,主创团队均根据导演过去真实的生活经历进行一比一的还原,使得历史景观得到真实地摹写,亦为剧作的现实言说夯实了基础。「7」

 

家住徐汇田林的市民胡先生记得上世纪 90年代末父亲“下海”去了一家食品企业,办公桌上曾摆了一个陶瓷奔马,“跟剧中刑警队长马德胜办公桌上的一模一样”。「8」还有许多经历过剧中时代的人回忆,在桦钢这种超大型的厂区大院中, 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几乎重合, 集生产、生活、娱乐、消费、教育于一体。它是一个封闭且自给自足的熟人社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9」在这种巨细靡遗的影像复现下,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下岗潮对于千千万万家庭所带来的深藏记忆被唤醒。

 

《漫长的季节》的创作团队更是擅长通过镜头语言来艺术化这种超越“观”“演”双方真实经历的记忆段落。仅以剧中对于“秋季”的视觉呈现为例,广袤的玉米地与铁轨的镜头交替出现,从生机勃勃的田野到废弃的铁轨,再到变成田间小道,这些场景的更迭不仅展示故事的发生地,表现了秋天特有的丰富层次和季节变换,也比喻了时间的流逝。与此同时,秋季特有的柔和光线和长长的影子在剧中被巧妙利用,尤其是在黄昏时刻,光线斜照在人物脸上,或是穿过树梢投射在地上形成的斑驳光影,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真实的视觉效果,加深了整部剧的氛围感。

 

借助长镜头,观众能够跟随摄像机缓缓移动,沉浸在一片片金黄色的树林、落叶满地的小径以及秋日午后柔和的光线中,这些镜头让人感受到东北秋天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沉思。其中,主人公王响在落叶纷飞中回忆过往等场景更是将人物的情感状态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使得秋天的景色不仅仅作为背景,更成为调动观众情绪和推动故事发展的催化剂。如此,剧中所努力描述的“漫长的秋季”通过技术媒介保存下来,成为集体身份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观众对于对影像本身的视觉认同与情感融合,加速了第三记忆的形成。斯蒂格勒认为,“第三记忆”是文明的基础,它允许知识和文化超越个体的生命周期进行传承。正如导演辛爽在接受采访时所直言的那句:“我不追求照相写实的方式,我希望它是美的,看起来很对,但好像又和真实有一些距离”,即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并在其中融入浪漫主义诗意化的理想。「10」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记忆”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石刻、手稿、印刷品,到现代模拟声像技术,再到眼下已发展到“云端”的数字存储技术,这种记忆的外化不仅帮助人类保存信息,还塑造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和世界观。斯蒂格勒认为,技术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复制,它还参与到对记忆的塑造和未来可能性的开启中。《城南旧事》《漫长的季节》等文化产品通过影视这一技术平台,不仅保留了特定的历史时刻和社会氛围,还在不断地被解读和重播的过程中持续地与观众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互动,影响着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和想象。通过这样的叙事,这些优秀影视作品不仅讲述了个体和集体的故事,也展示了记忆如何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以及技术如何影响我们记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11」

 

总之,从《城南旧事》到《漫长的季节》,均以现实主义的生活叙事、细腻生动的情感描绘、精雕细琢的记忆书写、恰到好处的矛盾悬疑、真实可信的历史再现、深入全面的人性洞察,构建了一幕幕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群体、真实与想象的“三级记忆”。它们以云淡风轻的笔调证明,即使是最为寻常的生活琐事,也能成为洞悉社会现象、反映时代精神、探讨生命意义的切入点,与那些浮于感官刺激的视听作品形成鲜明的哲学与美学分野,成为涤荡人们心灵的一股清流。

 

「1」张熠,简工博. 透过季节透过王响,让大家看到更多的人生[N]. 解放日报,2023-05-05(005).

「2」戴锦华. 今日电影:想象中国和自我的方式[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2, (5):91-108.

「3」桦钢——昆钢,《漫长的季节》在十里钢城与你相遇!https://mp.weixin.qq.com/s/uvOBUqcjb0mYvgVbzC5N8Q

「4」张熠,简工博. 透过季节透过王响,让大家看到更多的人生[N]. 解放日报,2023-05-05(005).

「5」桦钢——昆钢,《漫长的季节》在十里钢城与你相遇!

https://mp.weixin.qq.com/s/uvOBUqcjb0mYvgVbzC5N8Q

「6」[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

「7」赵诗琳.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记忆构建与底层叙事创新[J].视听界,2024(01):48-52.

「8」张熠,简工博. 透过季节透过王响,让大家看到更多的人生[N]. 解放日报,2023-05-05(005).

「9」陈睿姣,田媛.国企改制背景下厂区题材影视剧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以《平原上的摩西》与《漫长的季节》为例[J].电影文学,2024(01):145-150.

「10」曲美潼.论《漫长的季节》对东北叙事模式的继承与突围[J].当代电视,2023(09):17-21.

「11」[法]贝尔纳·斯蒂格勒.裴程等译. 技术与时间[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23.11:636-637.

 

包磊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协办,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主办单位: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上海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