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 21:30:20

剧评精选|“繁花”在水门汀上绽放

 

去年年底,电视剧《繁花》开播即火,经央视到地方台和网络平台的数轮播映,形成了现象级的收视热潮。半年过去,该剧不出所料地入围了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名单。我感到,该剧的成功除了顶流作家的文本、著名导演的加持、优秀演员的合力,更大的原因在于电视剧对那个时代及其所赋予的精神、对这个地域及其所赋予的风土人情的精准把握和生动演绎,引发了人们对那个蓬勃奋斗的年代的回望,对上海这个存着些许魔幻色彩城市的探寻。

 

 

19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经济转型期,改革开放提速,经济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工作节奏日益加速,流行时尚迅速导入,生活品质逐渐提高,市场商机俯拾皆是。回眸一看,这无疑是个躁动的时代、布满机会的时代、人人“眼里有光”的时代。《繁花》截取小说中的这一时段作为剧情的时代背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以阿宝为代表的一众年轻人怀揣梦想,抓住机遇,敢于闯荡,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自我成长,改写人生命运的故事。全剧以大时代为背景,以小人物个体存在映照出社会群像,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

 

改开初期时代所赋予的精气神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电视剧《繁花》巧妙地运用隐喻色彩予以渲染和呈示。其以上海地标建筑东方明珠的动工建造到屹立于浦东滨江为时间动线,展现出剧集集中映射的时间段,亦即1992年至1994年之间。期间贯穿了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节点,为剧中人物伴随改革浪潮的推动而产生命运起伏和情感波澜做了生动的铺垫。更随着剧情的演绎,剧中时隐时现地展现东方明珠不同时期逐渐长高的身影,以及多次出现的时代或时间性字幕提示,以极强的视觉、听觉影视呈现技巧彰显那个特定的年代种种特征,直到剧末以庆祝1997年香港回归,东方明珠上升腾起的朵朵礼花,预示着一个充满激情、梦想的1990年代正在过去,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无论从剧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还是从剧集提供的时代背景考察,电视剧《繁花》并非是部简单的视听叙事剧,其将个人命运置身于时代变革中,以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下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刻画了那些随时代浪潮风起云涌者的众生相,让观众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那股富有朝气,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有所思,亦有所悟。

 

 

电视剧《繁花》的故事策源地是上海,一个曾经的十里洋场,一个长在水门汀上的城市,也是个蒙着浅浅面纱的魔都。上世纪90年代,上海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对外贸易、金融改革、个体私营经济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一朵浪花映出一片海洋,电视剧《繁花》择上海而出,是以上海为基点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新生态,并将其投射到整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时代是电视剧《繁花》的背景,地域则是重要的引线。海关大楼的钟声、自行车铃声、印钞厂流水线上的股票认购证,是1990年代上海,也是1990年代改开的缩影。致真园开张请来了温兆伦,霸王花卢美琳黯然离别金美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生意场上潮起潮落,1990年代上海著名美食街黄河路人来人往,觥筹交错,正是这番景致。只有景秀的烟纸店坐看云卷云舒,王家卫是以小窗口看大视界,拿景秀这个“黄河路百晓生”看透黄河路上的百转千回,读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图谱。为真实呈现那时上海的城市景观,《繁花》创作团队不惜花巨资在影视基地重现了1990年代黄河路整体景象,从沿街的店铺橱窗到小巷电线乃至黄河路至真园饭店的菜品,各种细微末节无不精雕细琢,与当年的历史场景复制、重合。

 

同时,运用XR/VP虚拟制作技术还原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与城市街景,在荧屏活现了1990年代的上海,让不同层面的观众如临其境,催生出追忆、比照、感怀各样的情愫。而这些刻意还原的1990年代场景在醒目的画面文字提示中,又将人们的思绪从和平饭店、桃江路、进贤路到黄河路一系列充满想象的1990年代置景中拉回到现实世界,在追寻过去中发现现在。细节化的生动描摹,让人们对生发于水门汀上的《繁花》不由心领神会。

 

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在小说《繁花》的授奖词中这样评说:“在小历史中溅出大历史,在生计光雾中溅出世象大观。”金澄宇的小说《繁花》名至实归,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显然亦名副其实。

 

 

张为民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协办,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主办单位: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上海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