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 21:28:30

剧评精选|《追风者》:红色金融与红色典型

 

20世纪30年代起伏跌宕的上海金融市场,一个师徒斗法的故事,一条略显朦胧的红色情感线索,一个白纸般单纯少年的成长经历,这些可能就是《追风者》留给观众的最初印象吧。许多人可能都没有想到《追风者》会在今年的影视剧中脱颖而出,在豆瓣上获得7.8的高分。在播出期间,它的最高收视率达到了2.6%。除了电视端的优异表现,《追风者》也成为2024年“爱奇艺”首部热度破万的剧集,这进一步说明了该剧受欢迎的程度。当然《追风者》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该剧拓展了国内主旋律影视剧题材,塑造了成长中的典型人物,这些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色金融:

主旋律题材的拓展

 

 

 

反映中国革命的红色题材一直深受国内影视剧青睐,几十年来长盛不衰,也是每年影视剧创作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来,主旋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深入到许多领域,如战争、谍战、政治、红色青春等诸多方面。其中反映历史战争的有《解放》《破晓东方》《跨过鸭绿江》《亮剑》《中国远征军》《功勋》《八路军》《新四军》等;反映谍战内容的有《潜伏》《暗算》《风筝》《伪装者》《黎明之前》《勇者无敌》《敌营十八年》《暗剑》等;反映政治内容的有《觉醒年代》《香山叶正红》《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等;还有红色青春题材的《中国1921》《恰同学少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而《追风者》则对主旋律题材进行了拓展,将目光聚焦到此前鲜少反映的红色政权的金融领域,进而拓宽了中国革命史的展现广度。

 

《追风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革命需要经济支撑,革命经费从何而来?本剧通过对1930年代中国金融系统的全景式描写,生动呈现出国共两党在金融战线上激烈而又复杂的斗争,将那场看似没有硝烟的战斗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英国诗人拜伦在《唐·璜》中这样定义了史诗的内涵:“战争,爱情,风暴,这是史诗的主题”。通常来说,史诗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神话,具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宽度,同时它也能反映出时代的重大主题。《追风者》不仅反映了国共战争年代的重大历史主题,也不乏对爱情的想象与渲染,更展现了金融风暴对社会各阶层的冲击与影响。同时,《追风者》还具有空间的广度,将上海的中央银行与江西的苏维埃银行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剧甚至可以被称为红色金融史诗。

 

为了完成这一重大构想,制作团队以非常严谨而客观的态度对待整个创作。

 

导演姚晓峰虽说是凭借生活剧闯出名气,但他其实是拍民国剧出身,对民国历史非常熟悉。他用场景再现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当年上海滩众多金融大事件中。剧组完全遵照历史,复原了一个证券交易所,用挂牌的形式展现股票交易,准点开盘,准点收盘,令观众沉浸其中。在处理情节和人物关系上,剧作依然秉持严肃客观的态度,没有一味地迎合大众,没有进行过多娱乐化处理。上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俊男靓女的偶像组合,很难避开发展感情戏。但导演对魏若来与沈近真的感情线索,却并未将其简单处理为明确的恋人关系,而是含蓄地处理为相互欣赏、信任与爱慕的革命同志。同时在情节设计上,还运用了“师徒斗法”的叙事模式,这些都令人耳目一新。

 

 

 

成长人物:

塑造红色典型

 

 

 

《追风者》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成长中的典型人物。巴赫金在研究小说理论时提出,“大部分小说还存在着另一种鲜为人知的小说类型,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时间进入了人的内部,进入人物形象本身”。这种人物与环境的“动态的统一体”,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他还列举了成长小说的若干类型,“传记型小说”,比如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非尔》;“训喻教育小说”,比如卢梭的《爱弥儿》;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类”,这类小说将“人的成长与历史的形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1]

 

 

《追风者》对人物的塑造无疑遵循了这一原则。主人公魏若来,本是江西红区贫苦出身,初始选择了与其兄长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在金融方面,他天赋极高,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对数字的敏感。作为金融领域的精英,他能够迅速分析复杂的金融数据,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一直崇拜沈图南,深得沈图南赏识,后被沈图南收为弟子。故事伊始,魏若来只是一个清纯无邪的农家少年,他秉性善良、正直,对世界充满好奇,也感到迷茫。初期他相信三民主义,这与他内心深处的追求相契合,希望以此救中国。成为中央银行的职员后,魏若来接触到金融领域的复杂性和黑暗面。他逐渐发现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的腐败现象,假币案等事件更让他对原本的信仰产生了动摇。经过一系列的挫折与磨难后,他认清了国民党当局的真实面目,在沈近真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下,他逐渐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被其吸引。最终选择加入红军阵营,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与目标。他心思缜密,不畏强权,善于斗争,敢于牺牲。在对敌围剿中,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专业特长,一次次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与金融围困,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正如导演所言,《追风者》拍的是一个“问道”的过程:我们应不应该有信仰,信仰是什么样子的,应当如何去选择自己的信仰?这无疑在魏若来身上找到了答案。

对沈图南的刻画也同样注重其内心的挣扎与转变。沈图南作为三民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留德归来,立志为国奉献,冀图振兴中华。身为中央银行的高级顾问,他性格沉稳、果决,运筹帷幄,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名利场中掌控大局。同时他胸怀家国,希望国家太平,因此与虞世清等人展开激烈的斗争,并成功地将关税所有权收回。但最终他还是在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败中败下阵来,成为政治斗争的一枚弃子。经过种种生死考验,终于弃暗投明,选择站在人民的一边。沈图南的内心世界经历了从对理想的追求、面对挑战的挣扎以及觉醒后立场的转变等多个阶段。剧集通过这些心理变化不仅展现了沈图南的复杂性、多面性和真实性,也使他成为了《追风者》中一个令人敬佩的角色。

 

即便是对反面角色的处理,《追风者》也没有简单化和脸谱化。剧中的林樵松即是如此。他曾是黄埔军校毕业的热血青年,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然而因为其老师是共产党的缘故而被军队排挤,来到上海委曲求全。身为小队长的他努力想要融入沈图南和康少捷等大佬的圈子,却始终无法获得他们的信任。在一系列的挫折和国民党权贵的算计下,林樵松放弃了建功立业的美好幻想,而开始屈从于现任上司的命令,并逐步学会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最终还是被权贵利用并抛弃,成为假币案的替罪羊而锒铛入狱。尽管如此,当日寇的铁蹄进犯上海,他又毅然投身抗日前线,成为十九路军敢死队的英勇斗士。后来他还想通过在江西剿共以建立军功,最终在国共双方的一次次斗智斗勇中泯灭人性、走向极端,只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当然,人物刻画的成功离不开剧本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更离不开演员倾情地投入,不管是王一博、王阳、李沁,还是张天阳等,都对人物的刻画极为到位,很有分寸,这才使得剧中人物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在“追风者”这个积极进取、简洁有力片名的加持下,这部金融谍战题材的电视剧确实行进在热血追风的路上,令观众持续关注,欲罢不能。

[1]巴赫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232页。

 

徐巍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联盟秘书长,上海影视戏剧研究会理事。

 

 

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协办,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主办单位: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上海市人民政府